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省网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区域发展建设路线图逐渐明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做了明确路径安排和部署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3-30 08:30:48  作者:梁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区域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布局、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做了明确路径安排和部署。通过发挥各地区优势,全力挖掘和释放其增长潜力,开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多途径扩大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精准施策 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针对性措施要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十四五”是中国城市与区域现代化的关键期,需采取多元化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的再平衡。

  “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指出,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分类提高城市化地区发展水平。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使之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和战略纽带。同时,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表示,我国区域发展通过由点及面、由不均衡到逐步均衡发展的过程;通过设置区域发展的重点片区,培育发展的增长极、增长点,集聚相关要素,率先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辐射、带动后发区域,实现临近区域、边远区域的梯次发展,最终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

  打造“C位” 强化区域带动作用

  城市群将作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都市圈则是拉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强化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例如,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倪鹏飞表示,都市圈是一个多层嵌套的城市网络体系,它不仅仅是核心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区,还是包含社区、小城镇、城市、副中心、中心的网络化城市体系。同时,其从中心城区向外扩散形成新建和联合形成多个次中心和中小城镇。

  “初步估算,今后10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个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未来5到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将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他认为,都市圈、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都市圈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流动人口的长久稳定留居并实现举家迁移,是保持并提高其劳动参与率、对所在城市释放人口红利的前提。从对人口吸引力来看,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过去几年我国流动人口明显集中于城市群,36.2%的流动人口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13.9%聚集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

  倪鹏飞表示,通过优质基础设施尤其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向周边转移以发挥先导作用,不仅产生扩大容量、提升能级、缩小差距等直接效应,还将通过消费和投资的相互支撑塑造巨量的内需。

  城市群将是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倪鹏飞表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未来15年中国城市群渐次崛起将加快全球经济地理的再度重塑。

  核心是“人” 推进城镇化3.0

  城市群、都市圈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十四五’时期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李迅表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1亿左右农村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虽已实现,但实际上看城镇落户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仍欠缺。

  根据名义城镇化率和实际城镇化率的差距来看,我国还有两亿人口尚未真正城镇化。

  “应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例如对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租赁住房,真正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现代化生活,提高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李迅说。

  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洪银兴表示,城镇也要承担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首要任务是使城镇具有城市功能,使其能够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涉及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城市功能。

  洪银兴认为,目前正进入城镇化3.0阶段。从农业转移人口来看,城镇化1.0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城镇化2.0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3.0阶段,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

  倪鹏飞指出,应遵循发展规律,进行多中心的规划和一体化布局,同时加快公共服务的同权化和优质公共服务的外迁,延伸基础设施建设在都市圈建设范围并加密布局,加速产业链体系一体化布局。

  (原载《经济参考报》2021年3月29日第A02版)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