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要求。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超级区域城市群是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战略高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由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城市群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区域城市群优化能源电力资源是大势所趋。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包含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最成熟的超级区域城市群。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有何发展特征及能源需求?根据超级区域城市群各自的特点,未来应如何推进能源电力转型发展?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加速崛起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目前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水平和影响力的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
从要素禀赋看,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区域面积、人口数量普遍高于世界其他城市群:京津冀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首都圈,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均属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此外,长三角还拥有包括全球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全球年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舟山港在内的长江航线港口群。
从经济发展看,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经济发展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均在6%以上,普遍高于世界其他城市群。人均GDP方面,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2万美元。产业结构方面,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产业结构都以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60%,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已达83.52%,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从战略定位看,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直辖市)各自定位则突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长三角定位于“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能源电力发展模式各具特色
我国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正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我国能源转型方向,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的能源电力发展既有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率进一步增加、服务进一步提升的共同趋势,也有基于要素禀赋的模式差异。
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使用效率是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能源中长期发展的主基调。三大城市群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次之,天然气和其他能源整体占比较小。三大城市群中,除港澳外其他城市的电气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万元GDP能耗指标(一个地区在单位时期内创造每一万元GDP所耗费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最能反映地区绿色发展质量。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年版)发布的数据,我国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2.6倍、美国的2倍,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万元GDP能耗也高于世界其他城市群中心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还需持续优化。
能源服务质量逐步向“国际领先”标准看齐。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46位升至第31位,“获得电力”排名升至第12位。该报告把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内两大中心城市上海和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其中“获得电力”是衡量营商环境中能源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的“获得电力”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能源服务质量正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差异化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城市群用能模式的差异。以居民电力消费模式为例,京津冀城镇居民用电量年均增幅12%左右,产业结构对其城镇生活用电影响较大,呈现出“产业结构主导型”用电模式;长三角区域的宜居环境造就了人口聚集效应,形成了规模优势,居民生活用电量在三大城市群中最高,且年均增长16%以上,呈现出“人口主导型”用电模式;珠三角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京津冀、长三角的低,居民用电量相对收入敏感,该地区呈现出“收入主导型”用电模式;港澳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且长期稳定,收入对港澳居民用电量水平起到兜底保障作用,属于“收入支撑型”用电模式。
个性化施策满足不同城市群用能需求
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不同的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赋予了三者各具特色的能源电力发展重点。结合三大城市群能源发展的共性与特点,电力应如何在三大城市群能源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城市群,电网企业的服务和保障工作应有何侧重?
发挥电力先行作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应突出电力在能源转型中的中心地位,做好三大城市群“十四五”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加强区域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加快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微网示范项目建设,研究构建确保大电网安全的区域联防联控保供电机制,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绿色发展。发挥电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瞄准“新基建”、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方向,积极打造“科技-能源-金融”聚合发展新模式,并基于电力大数据编制高质量发展指标,形成负荷密度支撑经济密度、电力地图对接产业地图发展指南。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将“能源大脑”主动融入“城市大脑”,赋能城市群重大防控管理。
满足三大超级区域城市群用能差异化需求,提高能源电力服务水平。在崇礼低碳奥运专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雄安新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等区域,应加强先进技术及模式应用,打造多能互补示范、现代能源服务体系试点、能源互联网落地样板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跨省(直辖市)交界区域,可建设区域一体化办电服务平台,推进跨省跨区电力工程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实现能源要素自由流通、优化配置。在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应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和升级力度,推进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满足用能需求。
顺应城市群资源禀赋特色,个性化分类施策。京津冀应侧重优势协同,加大供电安全保障力度,着力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促进地区生态环境宜业宜居。长三角应注重要素共振,按照“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依托要素体量、多极均衡等综合发展优势,着力提升用电规模和供电安全性、供电可靠性、电气化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应突出服务开放,加强粤港澳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障电力互济,着力提升珠三角第三产业用能比重和电气化水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供电服务质量均等化。
(作者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企业智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