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焦点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南方电网投运电网(资产域)管理平台

南方能源观察发布时间:2021-07-30 00:00:00

  今年第7号台风“查帕卡”登陆前后,广东电网公司阳江、茂名供电局等相关单位运维人员手机上不时收到短信预警信息。接入南方电网(资产域)管理平台的南方电网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功能,基于全网精度3*3km、逐小时更新的网格化风速/降雨预报数据,实现线路杆塔级别的台风影响设备范围和受损风险滚动量化评估,在灾前隐患清理、灾中值守、灾后抢修等工作中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

  “指标异常会自动报警,线上监控和问题挖掘得到极大提升。”广东电网公司佛山南海局一位管理人员表示,新上线的电网管理平台,在辅助决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实践是最好的验证。历时15个月时间,南方电网公司电网(资产域)管理平台集全网之力,3千余人同心作战,克服了新冠疫情反复、多专业、多层级协同作业等多重困难,建成并投运电网(资产域)管理平台,展示了南网人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担当。

  电网管理平台的上线,标志着公司实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代际跨越,数字化转型发展迎来新起点。

  让134万条问题数据“握手”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半个月“干”掉134万条“问题”数据,再连同正确数据一起迁移到新平台上,这对广州供电局来说,几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以往经验,一个月完成2万条数据治理,尚需要协同基层单位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何为“问题”数据?数据治理难在哪里?广州供电局生技部资产管理与生产计划科高级经理徐策介绍说,之前“6+1”系统上的数据都是分散储存的,“站线变户”(变电站、馈线、变压器、用户)四类主要数据在不同系统上分开独立、互不一致,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现在这些数据要进行“归一”,迁移到电网管理平台上,很多都需要人工匹配治理。但不同业务线条的系统,分别对应十余个厂家,面对“一盘散沙”的数据,以哪个为准,修改哪个,要协同一致并非易事。

  今年5月,广东电网公司召开全省数据治理宣贯会议,发布由南网数研院推出的数据质量看板,看板上记载着每个地市局有多少问题数据。其中,广州供电局的问题数据多达134万条,占广东电网总量的53%。

  刚接到任务的时候,广州供电局生技部资产管理与生产计划科专责崔晓飞整个人是懵的,“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大的数据量。时间这么紧,怎么可能完成?”

  此次数据治理的难度远超出预期。作为数据治理专家和该项目的统筹者,崔晓飞起初无从下手,请来信息中心专家协助,效果也不甚明显。最终在和南网数研院专家的“碰头会”上,从下午2点直到晚上8点,她好不容易才把规则“吃”透。

  还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崔晓飞又和同事连夜找来区局有经验的专家抽查“问题数据”,发现很多数据并无异常,问题出在了规则上。找到了突破口,她和同事修改完善治理规则,问题数据下降“立竿见影”,缩减了70多万条。

  剩下40多万条数据,任务仍然艰巨。时间死线纹丝不动,每多耽误一刻都是浪费。崔晓飞经常是哄完孩子,再拿出工作电脑干活,“既然确立了这个目标,我们就先不去提问题或是困难,只想着怎么去完成。”

  在连续攻坚的15天里,崔晓飞思路十分清晰,按轻重缓急列出治理清单,把影响平台运行的数据先解决,剩下的常态化治理。小到一个数据的斟酌,大到特殊情况的预案,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她都深思熟虑,做到每一项工作心中有数。

  过去修改一条数据,工作人员需要在后台起单,经过层层审核后,2天时间就过去了。传统办法难以为继,崔晓飞和同事决定给他们开“绿灯”,工单改由业务部门“代跑”,攻坚人员只管负责核对数据,集中精力做最关键的事。就这样,区局一条条数据核实确认、修改,反馈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进行审批,信息中心和厂家集中在后台修改,前中后台协调配合,治理工作被不断往前推进。

  策略易定,压力难扛。那段时间,广州供电局办公大楼的灯经常亮到凌晨一两点。在最后的攻坚阶段,各个部门的专家甚至自愿被“关”在办公室里连续熬夜,连吃饭都是由其他部门的小伙伴送过去。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崔晓飞和同事感到艰辛:“那时的我们像一股麻绳,拧着劲,就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端午节前,距离时间节点还剩不到十天,质量看板上的问题数据依然“居高不下”,让人深感“压力山大”。但让崔晓飞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假期回来,问题数据却大幅减少。她眼圈红了:“这个假期,几个单位的同事肯定是在加班加点干了。”她说,自己本来不想给大家太大压力的,看到数据的变化,非常感动。

  半个月内让134万条问题数据“握手”,过程有如翻越无数座大山,但回忆起来,她却总是轻描淡写。

  “拍桌子”的圆桌讨论 “吵”出来的贯通协同

  佛山供电局配网工程专责汤永联激动地拍了下桌子,转身离席。约摸十分钟后,他又重新走进会议室,继续坐下来辩论。在业务验证期间,这样的场景,每个星期都会在佛山供电局上演。

  电网管理平台打通了原来“6+1”系统的专业壁垒,串连起不同类型的电网业务。这也意味着,生产、营销、财务、基建等不同业务部门需要从“各自为政”走向横向协同。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平台功能模块的设置,业务部门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同样一项工作,会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推进路径,意见经常莫衷一是,少不了“面红耳赤”的争论。

  以分摊原则为例,按照南方电网公司电力产品成本核算办法规定,电力产品的费用应由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分担。然而,该原则以价值为标准,过去一直是笔“糊涂账”,没有人进行专业把关,也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则,最常见的便是由生产运维、财务管理和项目建设三个部门拍脑袋“平均分”。“相当于这其中存在监管‘真空’,任由各地自由发挥。”佛山供电局生技部资产管理专责黄滢芳说。

  一开始,各部门认为电网管理平台是生技部和信息中心的事,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谁的‘孩子’谁抱走。”“平台建成之后,不是单一部门使用,而是各业务部门共同使用。”佛山供电局生技部主动召集各业务部门,厘清权责和利害关系,让业务部门拒当“甩手掌柜”,以主人翁姿态对待平台建设。

  针对横亘于业务部门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佛山供电局创新“圆桌讨论”机制,定期围绕平台建设问题开展跨部门探讨,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争吵。

  而打消业务部门争执的,是其在合作碰撞中不断提升的向心力。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佛山供电局并无太多前人经验可以参考。该局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为此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一起到县区局、变电所、输电所调研,了解基层的管理现状,寻求优秀的解决方案。在这过程中,业务部门了解到彼此管理模式和思维的差异,意见也慢慢从分歧走向统一。

  事实上,为解决业财协同不足、帐卡物不一致、成本归集不完整、营配调业务协同不流畅等痛点,广东电网公司还成立了5个协同专项组,紧握问题导线和结果导向两大主线,业务和技术分工合作,多领域协同推进建设,在原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六大业务环节,聚焦优化35项管理制度,再造268个业务流程,打通3501个业务连接点,串联起业务流、实物流、价值流,同时设下需求梳理、需求确认、业务推演验证“三道门”,确保平台建设成果质量。

  核心场景应用反复模拟 怎一个“真”字了得

  真工单、真人员、真数据……此次电网管理平台业务验证,一改过去的单一模块测试,要求进行正反场景验证,最大特点就是一个“真”字。为了这个“真”字,参与验证人员需要付出数倍于以往的心力。

  佛山供电局文华运检中心站长傅文锋通常是临近下班半小时,驱车40分钟赶往验证现场,收集当天的验证问题。“平均每天有60多条问题,需要花2—3小时过一遍。对于不采纳的问题,需要给出理由;对于采纳的问题,也要给出整改措施。”傅文锋说,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他会跟其他省区专家开视频会。哪些是需要24小时内解决的,哪些是需要7天内解决的,还要给这些问题分优先级。在参与业务验证期间,晚上八九点下班已成为常态,他的嗓子也因长时间说话交谈而变得沙哑。

  与此同时,攻坚团队成员的工作同样可用“紧锣密鼓”来形容。每天上午,参与业务验证的专家到达现场后,要先花2—3小时观看南网数研院的业务场景演示,随后将自己代入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角色,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思考如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让手头的验证内容跟其他模块协同关联。一个上午差不多就过去了。吃完饭又匆匆赶回来,正式开始一天的业务验证。

  在开展业务验证之前,傅文锋和团队成员还做了很多“功课”,最核心也最困难的,莫过于场景“脚本”的撰写。“场景撰写是一个‘从无到有’,打造数字生态的过程,需要提前登陆后台,模拟流程,准备数据。”傅文锋说,一个核心场景需要3—4人花一整天时间完成,核心场景中往往又嵌套着若干个子场景。而每个场景,傅文锋和团队都要在头脑进行上百次模拟和调校。当被问及从头到尾到底模拟了多少次,傅文锋侧着头回想了好一阵,却摇头道:“已经记不清了。”

  作为单一岗位的人员,要从头到尾搞清楚业务链,没有捷径可走。为搞清楚某个流程环节,傅文锋和同事需要不断查阅业务指导书、咨询业务人员,交叉印证信息,最终才落笔成为“脚本”上的几个字符。傅文锋说,曾试过两小时内打电话“叨扰”同一业务人员五次,“不深入业务流程,就没法让平台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没法真正带来价值。”

  广东电网公司业主项目部办公室负责人周强辅说:“平台建设全过程中,网省公司领导、各部门和处室负责人多次现场指导,协调解决问题,关键节点深度把关,南网数研院和我们并肩作战,攻坚克难,超高压、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深圳和双调等兄弟单位精锐尽出,为系统建设提供了先进宝贵的经验,确保了平台顺利上线。”

  尽锐出战,务期必成,15个月的连续攻坚,公司系统一批数字化人才队伍得到极大磨炼和成长,成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坚强支撑。伴随技术的迭代更新、数据的不断融合、业务的深度拓展应用,南方电网公司电网管理平台将不断生长演进,为更好地“支撑管理层、解放操作层”发挥更大价值。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黄勇华 通讯员 孔德淇 刘博文 赵艳 李崧 姚隽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