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地市报道

【学习昆柳龙精神】上下一条心 全网一盘棋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3-30 00:00:00

  编者按:上下一条心,全网一盘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工期两次提前,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工期被拖延近两个月等艰巨挑战,南方电网公司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集中全网力量攻坚。以党建引领铸造大国重器,推动党的建设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单个工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在工程建设前线成立临时党组织、团组织,广泛组建党员和团员示范岗责任区、突击队服务队,组织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广大一线建设者积极弘扬“勇于变革乐于奉献”的南网精神,不讲条件、不摆困难,召之即来、逆行出征,创造条件、催生可能,坚持“双统筹”,取得工程建设和疫情防控“双胜利”。

  超高压公司柳州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济猛

  待人热情宽厚 勤于思考自省

  昆柳龙直流工程施工难度较大标段集中在广西。其中,13标段因地貌复杂、跨越铁路、雨季影响,施工难度最为显著,同时还经受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工程施工更是难中之难。从2020年2月复工到5月14日线路贯通,70多天时间里,500余名建设者奋战在13标段,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打赢了这场硬仗。13标段也成为了昆柳龙直流工程建设攻坚克难的一个生动注脚。负责该标段施工管理的正是超高压公司柳州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济猛。

  特殊时期特殊打法

  昆柳龙直流工程按片区进行管理,潘济猛是广西片区的负责人,他靠前蹲点指挥,可以直接代表项目部在现场协调决策,这大大缩短了决策流程,加快了进度。这种模式在13标段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超高压公司柳州局决定,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情况下将4根1米的桩基优化改为了两根1.5米桩径的桩基础。过去,要经过出具工作联系单、分级审批、重新出设计方案、校审等多个流程。“原来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走完的流程,这次一个晚上就搞定。”潘济猛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能拍板的人在现场,连夜开会协调,快速决策并付诸实施,一天都不浪费。高效灵活快速的决策机制,确保了13标段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每个人都是一支队伍

  就在13标段施工接近尾声,昆柳龙直流工程柳州分部所有人都为3月份能实现全线贯通而感到胜利在望时,却得知13标段已施工段落与黔桂铁路龙井村站信号机存在交叉影响,为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不得不重新制定线路路径方案,重新施工。

  按照惯例,线路改迁方案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敲定。潘济猛加紧协调设计单位、政府相关部门、铁路方,白天晚上连轴转,最终在各单位通力合作下,仅用一个星期,就赶在春节前完成了线路路径方案。

  蓝图绘就,只等施工人员春节后返回施工现场,却没有料到,疫情突然来袭。能否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改线段施工,成了整个昆柳龙工程按期全线贯通的关键。

  2月底,国家发出有条件的情况下复工复产的号召,潘济猛带领柳州分部20天办结了昆柳龙线路沿线6个县市复工复产手续,包车组织施工人员从四川、山东返工,并在当地招聘村民,实现近1600人进场施工。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人员到位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疫情期间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基本都停工了,混凝土供应又成了最大的问题。潘济猛带着大家分头奔赴13标段所在的河池市洛东镇附近100公里寻找商品混凝土厂家,结果找了好多家都不愿意接单,终于找到了一家勉强愿意开工的,又说人手不够、碎石等骨料不足。大家又去帮老板找人手,协调骨料,被混凝土厂老板打趣说,“你们电网人干起活儿来真是拼命三郎。”

  最终在潘济猛带领下,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均得到保障,线路改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工作上一丝不苟

  从2020年2月27日开始,潘济猛每天到改线段现场蹲。那时,洛东镇及其附近的商店、饭店等都已关门,他们只能吃方便面、速食米饭。“那段时间吃的方便面比我前30年吃的加起来还多。”柳州分部现场管理人员黄阶步说。

  除了疫情影响,3月也正好是广西的雨季,雨下不停,道路泥泞。潘济猛和像他一样蹲守在改线段现场的同事们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水,尽管披着雨衣、穿着雨靴,衣服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鞋子经常被水灌满,走起路来咕叽咕叽直响。

  改线段攻坚的50多天里,大家没有休息过一日,全身心投入到攻坚战中。“大家疲乏的时候潘经理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比如自掏腰包买一些海鲜和熟食为大家改善伙食。”在柳州分部技术专责袁亚雄看来,潘济猛在工作上是个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领导,在生活上是一个仁厚有爱的长者,“他经常督促大家按时就餐,而自己却时常不能做到按时吃饭。”

  2020年5月14日,13标段架线完成,这也标志着昆柳龙直流工程线路全线贯通。 (邓云天)

  超高压公司昆明局基建部建设协调专责肖应华

  把基建上的事 当作家里的事

  他投身西电东送事业35年,先后参与了南方电网第一条±800千伏直流楚穗直流,以及后续的普侨、金中、滇西北、昆柳龙、禄高肇等西电东送重点直流工程建设,见证了南方电网直流输电的飞速发展,3次获得超高压公司劳动模范称号和诸多各级荣誉,他就是超高压公司昆明局基建部建设协调专责肖应华。

  “老兵”勇当“排头兵”

  2020年3月5日,超高压公司昆明局正式打响昆柳龙直流工程、云贵互联通道工程攻坚战,作为一名在基建一线奋战多年的“老兵”,凭借多年的工程建设经验,肖应华敏锐地意识到林业手续将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办好林业手续,他积极主动到云南省林业部门沟通汇报,2个月间,牵头组织召开林业手续推进会多达20余次,在昆柳龙直流工程核准以后,仅耗时6个月完成国家级林业手续办理工作,全线最快。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困难,面对极其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坚决服从网公司党组和超高压公司党委打响工程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疫情期间,逆行出征,从大年初五便离开曲靖老家,驱车前往工地现场蹲守。第一时间针对性制定防疫复工方案并严格落实,多渠道保障物资供给。多次与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汇报,2月16日工程率先复工,云南境内全线最快。

  “急难险重我来攻坚”

  昆柳龙直流工程与云贵互联通道工程共用极址占地约440亩,只租不征、开挖面积大、影响范围广,两大重点工程能否实现双极提前投产,极址建设至关重要。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肖应华主动请缨——我来攻坚!

  租地工作既涉及农民土地收益补偿,又涉及当地的规划和发展,如何让各方都满意,说破嘴跑断腿也不一定办得成。为了准确的了解各方诉求、争取理解和支持,肖应华走访农户600多家,已经戒酒的他又端起了酒杯。他说:“这几年身体不好,已经不喝酒了,但极址附近很多村寨都是少数民族,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动员,少不了和你喝点酒,你不和他喝他认为你看不起他,下次去可能门都进不了。只有和农户成为好朋友,才能好好给他们讲政策、讲租金,租地工作才好推动。”

  “你们要在这里建接地极,我们就来把你们的工地砸了。”肖应华说,除了农户的无理所求、政府时时监控,甚至社会上还会一些极端的威胁恐吓。面对不合理的诉求,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对威胁恐吓,他毫不退缩,继续到农户家中做工作,到乡政府做汇报,到施工现场协调施工,冲锋在工程建设最一线,最终解决了极址长时间阻工、无理索赔、威胁恐吓等诸多“卡脖子”问题,为两大重点工程双极提前投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千方百计地确保进度

  除了想方设法办理林业手续、解决阻工难题,肖应华还时刻想着为公司捂住钱袋子。凡是涉及到征地补偿、税收费用,每次肖应华都要对着法律法规核实一遍是否合法合规合理。两大重点工程耕地占用税上缴时,他跑进跑出政府20余次,与政府认真讲解公司组织建制构架、属地局运作机制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区别,最终争取到政府支持认可,给予耕地占用税减免50%征收,累计为公司节省115.8万元。昆柳龙直流输电线路沿线的一处压覆矿,矿主开出赔偿3000万元的天价,肖应华一次又一次的找矿主协商,期间还被多次威胁辱骂、遭受恐吓,最终仅用300多万就圆满完成了昆柳龙直流工程昆明局境内最大的压覆矿补偿工作。

  肖应华说:“两大重点工程攻坚,虽然要千方百计地确保进度,但坚决不能把保进度和多花钱画上等号,要把基建上的事当作家里的事,不合理的费用我们一分也不能多给,能省下的钱,每一分都是降本增效。” (蔡文杰 杨兵)

  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陈义

  攻克技术难点 提升技能水平

  “苏轼可以‘吟啸且徐行’,我们干工程的只能穿林且疾行了。”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陈义,每次说起担任昆柳龙直流工程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惠州段项目经理的日子时如是说。工程线路长度达155公里,其中有近百公里在高山间蜿蜒,270余天的漫漫征途中,陈义有100多天都在山林间勘察摸底。尽管困难重重,但他还是迎难而上,确保了工程提前“零缺陷”投产。

  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复工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量项目员工滞留家乡,节后原本应该机器轰鸣的工地现场却一片寂静。“施工进度拖不起,一定要想办法让员工尽快返岗。”正当大家都对疫情感到恐慌时,陈义带着各标段负责人每天对着项目人员名单,挨个联系做通思想工作。

  当时,政府特别担心人员流动对防疫工作产生影响,陈义带着自己精心制定的返岗防疫方案多次前往政府部门,就每一个环节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详细解释,最终得到了政府的通行许可,400名员工顺利返岗。然而,项目工地板房条件较简陋,不符合隔离条件,“我跑了好多家酒店,都不愿意接收如此大规模的外地人。”陈义主动向项目所在的龙门县政府汇报了这一困难,终于在政府的协调下争取到了一家符合条件的酒店。

  2020年2月17日晚,广惠高速永汉口迎来了首批60名返岗人员,经过测温、身份信息核对登记后,经专车安全接送到定点隔离酒店,开始了14天的隔离。“看到返岗人员在酒店安顿好,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那天晚上我睡了20天以来的第一个好觉。”陈义说。

  引入竞争保障工程进度

  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陈义明白,青赔工作需要提前谋划、做足准备,陈义将供电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设计单位等各方人员组织起来,摸清了土地权属,共同编制了青赔工作推进方案,成立了15个工作小组,明确了责任人及任务完成节点。短短4个月内,321基塔永久占地及临时施工用地青赔工作高效完成。

  “保障工程进度,党员必须冲锋在前。”陈义在项目临时党支部主题党日上说,他想到了部队用流动红旗进行评比的法子,并引用到项目管理上。“我将各个标段的进度、安全和工程质量纳入了党员评价,并且用流动红旗来对各标段进行排名。”

  建设初期,施工第四标段由于线路长、途经村镇多、青赔难度大等原因,各项指标连续垫底。陈义与该标段负责人进行了谈心谈话,了解了实际工作中的困难。陈义为第四标段增派了人手,尤其是工艺娴熟的能手参与爆破、水磨钻等高风险作业,工程进度得到了明显加快,该标段也连续几次拿下了流动红旗。

  敢想敢干破解施工难点

  当建设推进到龙门县龙华镇时,复杂的现场情况让陈义挠头——此处有6回500千伏线路、2回直流线路、1回直流接地极,远景规划中还有2回500千伏线路将在这里落地,但是新建的线路要穿越这11条已建成和规划线路。“这是我工作以来遇到最复杂的一次施工,在11回已建成和规划线路间建设新线路,还要确保线路间不互相影响。”陈义说。

  “线路路径走向、塔基定位,都需要实地勘察。”陈义一头扎进了山里,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探。“要找到合适的立塔地点,需要对当地地质、高低差、植被等情况进行多方面评估。刚开始的10余个备选立塔地点都被否决了,我都有点泄气了。”陈义在山间跋涉一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立塔点。最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无人机地形测绘,他带领团队根据测绘模型核算出一条非常规的“S”形线路,通过“先穿后越”攻克了施工难点——整条线路在一公里内“S”形通过既有线路,并预留未来线路的建设空间。为确保这条非常规线路的可靠性,陈义在3D模型中对净空距离、负载、风偏等参数按照极端情况进行了推演,并根据模拟数据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

  2020年4月21日,随着最后一套间隔棒安装完毕并通过验收,难点被彻底攻克,项目部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工程建设整体跨出了关键一步。“这是整个工程的重大控制节点。突破这个技术节点,工程就基本拿下了,我们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全面锻炼。”陈义笑着说。 (缪世超 蒋立涛)

  云南送变电公司送电三分公司主任工程师曾雷

  铸就“铁军”品格 彰显使命担当

  送电工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份既苦又累的工作,但在曾雷眼中,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通过送电工的双手,把电送往千家万户,为万家灯火和社会发展做一份贡献,是曾雷最大的乐趣和动力。

  曾雷,云南省临沧市云县人,1998年8月进入云南送变公司工作,200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云南送变电公司送电三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先后获得云南省劳模、南方电网劳动模范等荣誉25次,参与完成QC成果6项,参建的多个电网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严格把关,铭记责任担当

  22年来,曾雷一直坚守在送电线路工程建设第一线,先后参加了天广直流、永富直流、溪洛渡工程等网内外近百个急难险重项目工程,架设的输电线路折算后,长度接近1.3万公里。每次施工,曾雷把工程的安全、质量看得比家人还重,他常对团队成员说:“工作上绝对不能马虎,因为我们是‘高原铁军’,我们的表现代表着企业的品牌和形象。”

  在管理项目过程中,曾雷因严格把关、敢于较真,同事私下里称他为“藏獒”,一次施工过程中,曾雷作为项目经理,发现有部分基础保护帽质量工艺不达标,他当场拿起锤子敲碎了保护帽,要求现场负责人立即返工,对施工全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使曾雷参与的近百个工程不仅全部“零缺陷”投产,质保期内未发生过一次人为事故事件,而且还多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南网优质工程等荣誉。

  迎难而上,无惧险阻挑战

  2019年,曾雷担任乌东德电站至昆北换流站500千伏交流送出工程1标段项目经理和党员突击队队长。电站右岸山坡出线段的A2号塔,塔位所在山体坡度达70度,一不留神就会滑下百米深的悬崖,这样的极端地形,是曾雷工作22年来第一次遇到。

  面对一系列前所未遇的悬崖立塔难题,身为技术专家的曾雷带领施工团队反复勘测研究,制定了多项攻坚A2号塔的专项施工方案和工艺优化措施,硬是在陡峭山壁上立起了巍巍铁塔。攻坚过程中,A2号塔的施工难度远超常人想象。针对4条塔腿的施工安全,他们要像古人修筑“悬空寺”一样在悬崖上搭建4个施工平台。所使用的2.5万根钢管几乎全靠人背肩扛,在70度的悬崖峭壁上,曾雷和同事一手扶着肩上的钢管,一手紧抓着钢丝网,每一分钟、每走一步都是考验,每挪几步就要重新固定安全带,手套一天磨破两三副。基坑开挖时,水磨钻24小时不间断,可每天最多只能下挖0.6米,一个14米的基坑要挖25天。为了按期完工,曾雷与110名施工人员从开工到春节,一直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半年多没有回家。

  默默奉献,啃最硬的骨头

  因工作需要,曾雷平均每年在外约300天,结婚20年来,一家子出省旅游这个妻子最大的心愿,曾雷一直没能兑现。而对于女儿,曾雷也充满愧疚。一次上工地前,女儿问曾雷:“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曾雷指着刚给女儿买的小刺球说:“等它开花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曾雷认为仙人球不容易开花,没想到上工地4个多月后的一天,女儿兴奋地打来电话:“小刺球开花了,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曾雷只能重复那句说了不知多少遍的话:“最近工地上事有点多,过两天爸爸一定回来。”“每次都是这样,爸爸你骗人!”电话那边,女儿哭了。放下电话,曾雷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女儿从呱呱坠地到长成大姑娘,他几乎没有陪伴过。

  作为党员,曾雷在工作中每次都把最难干的作业点划为自己的“党员责任区”,带头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他因此被队友称为“拼命三郎”。

  身为老师傅,曾雷把手把手带好“新兵”当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白天带着年轻员工跑现场,晚上一起教技术、谈总结、传经验,而他独特的精神和魅力,也在无形中感染着新员工,他的团队里,年轻员工往往能很快接受和融入集体,曾雷带过的徒弟,很多已经成为中层干部或者项目骨干。(张强)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