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动汽车 > 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新能源汽车“闯关”须加力创新

中国经营报发布时间:2023-02-07 10:26:41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交出一系列“高分答卷”:全年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

  然而,正如一句老话所言: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任何宏大规划都必须落于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展望新一年,“补贴红利期”的落幕、产业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与下游竞争加剧双重因素叠加、加速出海过程中对各国政策经济风险的把控,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从2023年1月1日起,“国补”正式退场,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享受了十余年的政策优惠不再。各新能源车企根据自身发展及成本结构等因素,对终端销售价格进行了调整。比亚迪、奇瑞新能源、零跑汽车等十余个品牌率先上调售价。与此同时,继特斯拉之后,问界、小鹏等品牌也开始降价促销。

  显然,在价格层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卷”。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部分新能源车企降价,有望刺激更多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买单,扩大市场受众面,但同时也会对其他竞争对手造成较大压力。有业内人士分析,某些价格与自身产品力、品牌力不符的新能源车企将面临被淘汰的严峻形势。

  成本是价格的主导因素。这就要求国内各新能源车企在降本增效上下苦功夫,而技术创新是降本增效的根本。国内不少新能源车企对标的特斯拉,正是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等创新手段,实现了生产成本的有效压缩。

  作为后发者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一方面要加大在智能电池、新型驱动系统、先进汽车材料与工艺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则可联动学术机构、高校,更好整合知识、技术、人才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

  除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自身努力外,政府也正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引导。2022年11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双碳行动”汽车前沿技术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班举办,为与会的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及学术机构、高校代表,提供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应用、从政策到市场的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此类高规格行业培训交流模式,能够让更多前沿技术成果、先进管理模式得以分享,强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想在价格与成本上做好平衡,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唯有让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消费者充分领略国产新能源汽车技术性能俱佳、价格适中等特性,方能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

  产业链的继续补强,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面临的又一重任。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部分核心组件在一段时期内“断供”、原材料价格高涨导致下游成本压力骤增等问题,也暴露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产业链配套上仍存掣肘。

  近年来,不少新能源车企正全面打通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链条。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上,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通过多年投入,建立了相对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但必须承认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新能源车企在以上环节较为薄弱,这就要求企业在上游布局上持续加码,要么通过自建更完整的配套产业链,将关键资源掌握在手中,要么与上游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如采取合资建厂等方式,加大对生产端的控制力度,从而打造新能源产业闭环。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化进程加速,在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多个市场均有不俗表现,并且呈现出量价齐升态势。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出海仍面临风险把控与科学布局的挑战。不少地区的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认知初期,而经过长期成熟市场的熏陶,国外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要求较高。国内新能源车企须在产品、营销、服务和品牌等多方面做好长期投入准备,深入研究各国消费市场的特性,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产销策略。

  同时,新能源车企还须对包括汇率波动、海外运输链条长、各国政策变动等因素,进行更加快速精准的评估和应对,进一步加大与当地政府管理机构的沟通,寻求更加宽松、开放的经营环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发展窗口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化、智能化的趋势不可逆,国产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较高增速的政策与市场基础较为牢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把握时代机遇,在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发力,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积累更多成功经验,以持续创新之力成功“闯关”、再创佳绩。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