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1952年4月16日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幸福的家庭。因父母喜爱文艺,受家庭熏陶,天资聪颖的王娅自小爱唱、爱跳、爱读书。历史读物是她的最爱。游泳、打乒乓球、做衣服,不输专业;唱歌、绘画、织毛衣,有模有样。
1968年7月至1976年12月,16岁的王娅作为17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来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落户,后在河北省新城县做了一年民办教师。从娉婷少女到花样年华,王娅把9年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贫瘠而又广袤的草原、荒凉而又艰苦的农村。
1986年11月,王娅调入原天津高压供电公司(现天津电力检修公司)工作。来到知识密集的电力系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电力知识的匮乏。好学的王娅开始刻苦自学,之后又上了中专,系统地“啃”起了电力课程。
经过1986年11月至1991年9月在220千伏红旗路变电站变电运行岗位的历练,业务过硬的她开始担任天津北郊500千伏变电工区北郊220千伏站值长。她经常故意画出站内有错误的各种接线方式电路图,像是技术培训又像是恶作剧般地考同事。“我就喜欢看她们不爱学习画不上来的样子。”随后,她又会把正确的电路图仔细画给大家看,直到值班员画正确为止。
1990年,她被借调到当时的天津电力工业局,参与编写《电力系统运行技术问答》,后被电力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本技术问答作为变电运行专业培训的基础教材,在全国电力系统被使用了十几年。
1991年,18岁的赵颖从天津电力技校毕业,来到北郊220千伏站,成为比王娅小20岁的徒弟。王娅让赵颖从写线路操作票这一最简单的工作练起,逐步加大难度到填写母线倒停、变压器倒停的操作票。让赵颖感到压力倍增的是,这个王师傅一有时间就“追”着她讲,而且经常冷不丁地考她几道题。当她把票写错了的时候,一句“不长记性”马上就从师傅那丢了过来,她感到十分羞愧。然而在这半年当中,20多名新学员常有考试,每次调考赵颖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赵颖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说话真狠”的师傅。
1997年4月至6月,220千伏海光寺变电站筹备投运。王娅调到了这个站开展工作,她对安全的要求异常严格。作为值长,她要求运行人员从设备原理的掌握到操作票的填写,从实际倒闸操作到工作结束后的验收,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在海光寺站建设期间,根据35千伏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设备的特殊性,王娅大胆提出建议:将相同电压等级、型号、参数的设备进行整合,把20多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单元,使其技术档案达到完整化、系统化。这一建议成为国网天津电力后期投运的利民道、津奥、瑞江南等220千伏变电站档案建立、编写的规范,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1年4月14日,天津电力检修公司成立集控中心,主要监控市内海光寺和利民道两座重要的220千伏变电站。那时,集中监控技术在国内刚兴起不久,如何管理在技术上还是一片空白。当时,王娅还有一年的时间就要退休,但她毅然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同站里年轻人一道,学习信息采集、监视控制知识并与监控设备厂家人员共同探讨,逐步成熟后,王娅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变电运行的“四遥模式”,并参与主持编写了《监控中心现场规程》《监控中心管理规定》《监控中心异常失灵预案》《受控各站集控权切换方法》《监控中心(维操队)与调度联系制度》等技术规范、规程制度和管理措施,这些在此后的运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娅的“爱揽活儿”是出了名的。
同事孙伯伟的老伴患有30多年的高血压。王娅听到这个情况后,忍着腰痛的毛病,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十几次来给他老伴讲解自己多年研学高血压防治的知识。还别说,同事老伴坚持王娅传授的防治措施后,血压降了不少。孙伯伟说:“我老伴真的非常受用。20多年过去了,现在血压还维持得不错。”
20世纪90年代初,变电站站区大多还没有硬化,一到夏季,500千伏北郊站近4000平方米的设备区里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安全运行。可站里只有为数不多的打草机,王娅总是把打草机让给其他同事,自己则用镰刀砍,打起草来速度比男同事都要快。看到有的同事累了在一边儿歇着,她就会一声不响地过去帮着打。半天下来,腰疼得直不起来,身上被草中的“剌剌弯”刮出数不清的口子,划痕很快在小臂的皮肤上红肿起来,奇痒无比。其他人抹上了药膏,王娅只是打上肥皂,拿水一冲了事。
2001年春节,刚参加工作5年的大学生高洪超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和王娅一起在集控中心值班,下班后已经是大年初一早上了。家住武清区的小高回去后发现家里进了盗贼,所有的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年初三他又和王娅一个班,闲聊中说起这事。王娅立即向工区工会主席做了汇报,带头拿出200元并揽下了为小高捐款的事。当高洪超从王娅手里接过大家捐的2700元时,感动地说:“王姐,你就是我的亲姐啊!”王娅接着又开始把在家里做好的中饭、晚饭带给小高。当高洪超提出多少给些钱时,王娅双眼一立:“你要是提钱,就别和我一个班!”就这样,这“闲饭”高洪超一直吃到了王娅退休。在北郊、海光寺站和集控中心,几乎每位同事都穿过王娅修改过的衣服,工装哪里有不合适的,都是王娅主动要来拿回家给改好。
过去,由于设备装备水平低等各种原因,电力系统各种故障频发,“变电运行”成为高危专业,误操作等几类常见违章行为往往造成设备和人身损害甚至死亡。所以,在老一辈运行人员中有这么一句话:这辈子怎么叫圆满?等您退休了,“全须全尾”(指的是,在电力职业生涯中,一辈子没出过个人责任事故,自己也没有发生人身损害)就是圆满!
2002年,王娅退休了。仅在集控中心临退休前的一年时间里,王娅就发现并紧急处理了海光寺站7件/次重大设备缺陷。在26年的工作时间里,王娅执行操作票3100多张,票面合格率达到97.9%,累计完成“千项操作无差错”766次,实现个人安全无责任事故整整26年,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可谓圆满。
追梦之路——她的博爱之花在“30夏”中美丽绽放
王娅30年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源于她悲悯的人生情怀,源于她大爱无疆的人性光辉。
一次在班上,她撩起衣服给同事杨春玲看她的秋裤,淡淡地说:“你看,这条秋裤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改了改,还不错吧!”有一年,连着一段时间她每天带的早饭都是自己做的发面糕。那时,在外面磨面是1角钱一斤,但仅仅就这1角钱,她都不舍得花。她在家用手一点点地去摇磨面机,把面压碎,等面磨碎了,手指肚却被磨出了5个血泡。菜市场5角钱一斤的卷心菜,她总是一买就买一堆,简简单单做了带来吃。同事们尝了味道还不错,奇怪地问她有什么诀窍,她只是简单地说因为“随心所欲”。她常向同事介绍经验:“下午5点到6点菜市场的菜最便宜。”王娅爱养花,经常买花,但是她买的花都是一盆5角、1元的,从来舍不得买贵一点。她最奢侈的爱好就是游泳,那时是5元钱一场,歇班的时候她一去就是半天。那年7月份,王娅像是和杨春玲聊天又像是自言自语:“都这阵子了,我还不知道桃子是什么味儿呢!”
王娅第一次投身慈善是为救助国宝大熊猫捐款,她到邮局寄出5元钱,那年是1985年。回来后她莫名其妙地高兴了好几天,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发现,每一次捐款以后都会高兴好几天,她意识到这种付出是件令人很愉悦的事。
1989年,国内“希望工程”正式设立,她立刻捐出100元,当时她的工资还不到200元。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各捐2000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都留下了她持续不断的捐赠足迹。“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这些事实际上都很普通,没什么的。”王娅说,“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帮点儿,小的能力就少帮点儿,反正要尽力去帮。”王娅的性格内敛而坚韧,捐助从未向人提及,就连最亲近的徒弟赵颖,也是在一次聊天中才知道了王娅的善举。
“我当过知青,学历不高,也曾做过一名民办教师。我心里清楚农村学生的状况,也知道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王娅对赵颖说。
这段知青加民办教师的人生经历,成为王娅毅然踏上捐资助学之路的一个内心动力,成为她要圆寒门子弟求学之梦的动机。她对别人的爱从不打折,是她内心的一种追求,是更高的一种财富观。(唐俊德 潘冬冬 李琳 冯新瑜)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王娅1952年4月16日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幸福的家庭。因父母喜爱文艺,受家庭熏陶,天资聪颖的王娅自小爱唱、爱跳、爱读书。历史读物是她的最爱。游泳、打乒乓球、做衣服,不输专业;唱歌、绘画、织毛衣,有模有样。
1968年7月至1976年12月,16岁的王娅作为17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来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落户,后在河北省新城县做了一年民办教师。从娉婷少女到花样年华,王娅把9年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贫瘠而又广袤的草原、荒凉而又艰苦的农村。
1986年11月,王娅调入原天津高压供电公司(现天津电力检修公司)工作。来到知识密集的电力系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电力知识的匮乏。好学的王娅开始刻苦自学,之后又上了中专,系统地“啃”起了电力课程。
经过1986年11月至1991年9月在220千伏红旗路变电站变电运行岗位的历练,业务过硬的她开始担任天津北郊500千伏变电工区北郊220千伏站值长。她经常故意画出站内有错误的各种接线方式电路图,像是技术培训又像是恶作剧般地考同事。“我就喜欢看她们不爱学习画不上来的样子。”随后,她又会把正确的电路图仔细画给大家看,直到值班员画正确为止。
1990年,她被借调到当时的天津电力工业局,参与编写《电力系统运行技术问答》,后被电力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本技术问答作为变电运行专业培训的基础教材,在全国电力系统被使用了十几年。
1991年,18岁的赵颖从天津电力技校毕业,来到北郊220千伏站,成为比王娅小20岁的徒弟。王娅让赵颖从写线路操作票这一最简单的工作练起,逐步加大难度到填写母线倒停、变压器倒停的操作票。让赵颖感到压力倍增的是,这个王师傅一有时间就“追”着她讲,而且经常冷不丁地考她几道题。当她把票写错了的时候,一句“不长记性”马上就从师傅那丢了过来,她感到十分羞愧。然而在这半年当中,20多名新学员常有考试,每次调考赵颖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赵颖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说话真狠”的师傅。
1997年4月至6月,220千伏海光寺变电站筹备投运。王娅调到了这个站开展工作,她对安全的要求异常严格。作为值长,她要求运行人员从设备原理的掌握到操作票的填写,从实际倒闸操作到工作结束后的验收,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在海光寺站建设期间,根据35千伏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设备的特殊性,王娅大胆提出建议:将相同电压等级、型号、参数的设备进行整合,把20多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单元,使其技术档案达到完整化、系统化。这一建议成为国网天津电力后期投运的利民道、津奥、瑞江南等220千伏变电站档案建立、编写的规范,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1年4月14日,天津电力检修公司成立集控中心,主要监控市内海光寺和利民道两座重要的220千伏变电站。那时,集中监控技术在国内刚兴起不久,如何管理在技术上还是一片空白。当时,王娅还有一年的时间就要退休,但她毅然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同站里年轻人一道,学习信息采集、监视控制知识并与监控设备厂家人员共同探讨,逐步成熟后,王娅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变电运行的“四遥模式”,并参与主持编写了《监控中心现场规程》《监控中心管理规定》《监控中心异常失灵预案》《受控各站集控权切换方法》《监控中心(维操队)与调度联系制度》等技术规范、规程制度和管理措施,这些在此后的运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娅的“爱揽活儿”是出了名的。
同事孙伯伟的老伴患有30多年的高血压。王娅听到这个情况后,忍着腰痛的毛病,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十几次来给他老伴讲解自己多年研学高血压防治的知识。还别说,同事老伴坚持王娅传授的防治措施后,血压降了不少。孙伯伟说:“我老伴真的非常受用。20多年过去了,现在血压还维持得不错。”
20世纪90年代初,变电站站区大多还没有硬化,一到夏季,500千伏北郊站近4000平方米的设备区里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安全运行。可站里只有为数不多的打草机,王娅总是把打草机让给其他同事,自己则用镰刀砍,打起草来速度比男同事都要快。看到有的同事累了在一边儿歇着,她就会一声不响地过去帮着打。半天下来,腰疼得直不起来,身上被草中的“剌剌弯”刮出数不清的口子,划痕很快在小臂的皮肤上红肿起来,奇痒无比。其他人抹上了药膏,王娅只是打上肥皂,拿水一冲了事。
2001年春节,刚参加工作5年的大学生高洪超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和王娅一起在集控中心值班,下班后已经是大年初一早上了。家住武清区的小高回去后发现家里进了盗贼,所有的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年初三他又和王娅一个班,闲聊中说起这事。王娅立即向工区工会主席做了汇报,带头拿出200元并揽下了为小高捐款的事。当高洪超从王娅手里接过大家捐的2700元时,感动地说:“王姐,你就是我的亲姐啊!”王娅接着又开始把在家里做好的中饭、晚饭带给小高。当高洪超提出多少给些钱时,王娅双眼一立:“你要是提钱,就别和我一个班!”就这样,这“闲饭”高洪超一直吃到了王娅退休。在北郊、海光寺站和集控中心,几乎每位同事都穿过王娅修改过的衣服,工装哪里有不合适的,都是王娅主动要来拿回家给改好。
过去,由于设备装备水平低等各种原因,电力系统各种故障频发,“变电运行”成为高危专业,误操作等几类常见违章行为往往造成设备和人身损害甚至死亡。所以,在老一辈运行人员中有这么一句话:这辈子怎么叫圆满?等您退休了,“全须全尾”(指的是,在电力职业生涯中,一辈子没出过个人责任事故,自己也没有发生人身损害)就是圆满!
2002年,王娅退休了。仅在集控中心临退休前的一年时间里,王娅就发现并紧急处理了海光寺站7件/次重大设备缺陷。在26年的工作时间里,王娅执行操作票3100多张,票面合格率达到97.9%,累计完成“千项操作无差错”766次,实现个人安全无责任事故整整26年,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可谓圆满。
追梦之路——她的博爱之花在“30夏”中美丽绽放
王娅30年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源于她悲悯的人生情怀,源于她大爱无疆的人性光辉。
一次在班上,她撩起衣服给同事杨春玲看她的秋裤,淡淡地说:“你看,这条秋裤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我改了改,还不错吧!”有一年,连着一段时间她每天带的早饭都是自己做的发面糕。那时,在外面磨面是1角钱一斤,但仅仅就这1角钱,她都不舍得花。她在家用手一点点地去摇磨面机,把面压碎,等面磨碎了,手指肚却被磨出了5个血泡。菜市场5角钱一斤的卷心菜,她总是一买就买一堆,简简单单做了带来吃。同事们尝了味道还不错,奇怪地问她有什么诀窍,她只是简单地说因为“随心所欲”。她常向同事介绍经验:“下午5点到6点菜市场的菜最便宜。”王娅爱养花,经常买花,但是她买的花都是一盆5角、1元的,从来舍不得买贵一点。她最奢侈的爱好就是游泳,那时是5元钱一场,歇班的时候她一去就是半天。那年7月份,王娅像是和杨春玲聊天又像是自言自语:“都这阵子了,我还不知道桃子是什么味儿呢!”
王娅第一次投身慈善是为救助国宝大熊猫捐款,她到邮局寄出5元钱,那年是1985年。回来后她莫名其妙地高兴了好几天,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发现,每一次捐款以后都会高兴好几天,她意识到这种付出是件令人很愉悦的事。
1989年,国内“希望工程”正式设立,她立刻捐出100元,当时她的工资还不到200元。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各捐2000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都留下了她持续不断的捐赠足迹。“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这些事实际上都很普通,没什么的。”王娅说,“当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帮点儿,小的能力就少帮点儿,反正要尽力去帮。”王娅的性格内敛而坚韧,捐助从未向人提及,就连最亲近的徒弟赵颖,也是在一次聊天中才知道了王娅的善举。
“我当过知青,学历不高,也曾做过一名民办教师。我心里清楚农村学生的状况,也知道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王娅对赵颖说。
这段知青加民办教师的人生经历,成为王娅毅然踏上捐资助学之路的一个内心动力,成为她要圆寒门子弟求学之梦的动机。她对别人的爱从不打折,是她内心的一种追求,是更高的一种财富观。(唐俊德 潘冬冬 李琳 冯新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