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勤,1981年5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陕西铜川供电公司运检部主任助理,先后获得铜川市建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陕西省杰出工人、能工巧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动模范、中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默默耕耘的供电员工,陈炳勤在带电检修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名下乡知青、线路工人到行业专家,他要干就干到最好。历经近40年风雨历程,他不仅见证了祖国发生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陕西铜川电网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近40年做好一件事
1981年5月,刚刚结束上山下乡的陈炳勤被分配到铜川供电公司从事线路带电检修工作。这一年,他20岁。
初当学徒的陈炳勤跟着师傅去山里巡线,出门坐的是大卡车,每年10月初就开始穿大衣。一直到第二年5月,厚重的大衣才能换下来。艰苦的工作环境,让许多与陈炳勤一起来的年轻人纷纷离职。而陈炳勤始终坚守在这个艰苦的岗位,每天忙碌在上杆架线、巡线检修的路上。
1984年3月的一天,陈炳勤与同事前往宜君支援焦宜线检修工作。行至哭泉境内,车辆突然抛锚,瞬间翻出公路40多米远。车内一个班近10人连带工具一起随着卡车翻滚。当所有人爬出车外时,大家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车再翻一个跟头,前面将是一条深沟,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不同程度受了伤,陈炳勤的头上也磕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从医院回来时,亲人们都在单元楼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握着未婚妻的手,陈炳勤不禁流下了热泪。家人劝他换份工作,但当他转头看到暮色中亮起的一束束灯光,心中感受更强烈的是一种职业的自豪。他坚定了在这个行业继续干下去的信念,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1989年,一场罕见的冰雪天气袭击铜川地区,金广线覆冰造成50米高的铁塔弯曲。凛冽的寒风中,面对满地的冰雪,陈炳勤与同事展开紧急抢修。线路覆冰比碗口还粗,到中午时分,导线产生共振,铁塔忽然从25米处反方向倒塌。陈炳勤与同事就站在24米高处,幸运地躲过一劫。这一年,他27岁。
同年,陈炳勤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超强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单位肯定。他被任命为铜川供电公司送电处带电一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班员走遍了铜川地区的沟沟峁峁。大山深处,有线路铁塔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2008年抗冰抢险,他编制工作方案彻夜不睡。
从当初的学徒成长为一名电力行业的技术专家,几十年来,他始终在做着同一件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爱捣鼓”的创新专家
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儿时,业余时间里,陈炳勤就是出了名的“爱捣鼓”。工作中一旦遇到难题,他总是喜欢追问,反复琢磨、试验、创新、改进,有时想出了好办法,就立刻展开尝试,一捣鼓就是一个通宵。在创新过程中,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也享受着创新带来的乐趣。
检修线路时,双钩紧线器松紧导线过程中,由于没有防脱装置,导线极易脱落造成事故。陈炳勤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琢磨、试验,一次次尝试、绘制图纸,终于为下双钩加上了防脱装置,彻底解决了实际难题。那一年是1998年。从那时起,陈炳勤在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长期的实践中,陈炳勤早已经成为输电线路专业的行家里手。2012年,以陈炳勤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铜川供电公司正式成立。多年来,一批批年轻人在工作室得到成长,不断积累经验,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经过不断实践,陈炳勤和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硕果累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先后有40多项创新成果在陕西省和全国获奖。其中,10项成果获得发明专利,6项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
2015年,炳勤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创新工作室。2017年,该工作室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示范点、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陈炳勤创新精神的带动下,铜川供电公司先后成立了10个炳勤创新分工作室。
当好班员的贴心人
陈炳勤在带电作业班班长的岗位一干就是25年。
在带电作业班,最引人注目是墙上的班组愿景“武能登杆送光明,文能挥笔写人生”;其次是墙两侧悬挂的“家和”与“业兴”条幅。翻开带电作业班的“家谱”,扉页上是“虽然他们姓氏不同,虽然他们年龄不一,但他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样一段话。
陈炳勤是带电作业班这个大家庭里年龄最长的两位“元老”之一,也是班组的主心骨、班员的贴心人。
陈炳勤担任班长期间,根据班组里复员军人多的特点,坚持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帮助班员形成了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他利用发现、研究、解决、应用、创新的闭环管理模式,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诸多实际问题,还自创了一套“五不准”“六个有”“抓好三种人”“把好五道关”的现场安全管理办法,自我加压,防微杜渐。在陈炳勤的带动、训练和帮助下,不少班员成为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或走上了各级管理岗位。
“多年来,班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大家都秉承传统,勤学苦练。知苦不怕苦,艰苦奋斗;知难不畏难,迎难而上。”谈起自己带领的班组,陈炳勤倍感自豪。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陈炳勤,1981年5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陕西铜川供电公司运检部主任助理,先后获得铜川市建市6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陕西省杰出工人、能工巧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动模范、中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默默耕耘的供电员工,陈炳勤在带电检修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名下乡知青、线路工人到行业专家,他要干就干到最好。历经近40年风雨历程,他不仅见证了祖国发生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陕西铜川电网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近40年做好一件事
1981年5月,刚刚结束上山下乡的陈炳勤被分配到铜川供电公司从事线路带电检修工作。这一年,他20岁。
初当学徒的陈炳勤跟着师傅去山里巡线,出门坐的是大卡车,每年10月初就开始穿大衣。一直到第二年5月,厚重的大衣才能换下来。艰苦的工作环境,让许多与陈炳勤一起来的年轻人纷纷离职。而陈炳勤始终坚守在这个艰苦的岗位,每天忙碌在上杆架线、巡线检修的路上。
1984年3月的一天,陈炳勤与同事前往宜君支援焦宜线检修工作。行至哭泉境内,车辆突然抛锚,瞬间翻出公路40多米远。车内一个班近10人连带工具一起随着卡车翻滚。当所有人爬出车外时,大家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车再翻一个跟头,前面将是一条深沟,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不同程度受了伤,陈炳勤的头上也磕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从医院回来时,亲人们都在单元楼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握着未婚妻的手,陈炳勤不禁流下了热泪。家人劝他换份工作,但当他转头看到暮色中亮起的一束束灯光,心中感受更强烈的是一种职业的自豪。他坚定了在这个行业继续干下去的信念,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1989年,一场罕见的冰雪天气袭击铜川地区,金广线覆冰造成50米高的铁塔弯曲。凛冽的寒风中,面对满地的冰雪,陈炳勤与同事展开紧急抢修。线路覆冰比碗口还粗,到中午时分,导线产生共振,铁塔忽然从25米处反方向倒塌。陈炳勤与同事就站在24米高处,幸运地躲过一劫。这一年,他27岁。
同年,陈炳勤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超强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单位肯定。他被任命为铜川供电公司送电处带电一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班员走遍了铜川地区的沟沟峁峁。大山深处,有线路铁塔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2008年抗冰抢险,他编制工作方案彻夜不睡。
从当初的学徒成长为一名电力行业的技术专家,几十年来,他始终在做着同一件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爱捣鼓”的创新专家
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儿时,业余时间里,陈炳勤就是出了名的“爱捣鼓”。工作中一旦遇到难题,他总是喜欢追问,反复琢磨、试验、创新、改进,有时想出了好办法,就立刻展开尝试,一捣鼓就是一个通宵。在创新过程中,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也享受着创新带来的乐趣。
检修线路时,双钩紧线器松紧导线过程中,由于没有防脱装置,导线极易脱落造成事故。陈炳勤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琢磨、试验,一次次尝试、绘制图纸,终于为下双钩加上了防脱装置,彻底解决了实际难题。那一年是1998年。从那时起,陈炳勤在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在长期的实践中,陈炳勤早已经成为输电线路专业的行家里手。2012年,以陈炳勤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铜川供电公司正式成立。多年来,一批批年轻人在工作室得到成长,不断积累经验,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经过不断实践,陈炳勤和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硕果累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先后有40多项创新成果在陕西省和全国获奖。其中,10项成果获得发明专利,6项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
2015年,炳勤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创新工作室。2017年,该工作室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示范点、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陈炳勤创新精神的带动下,铜川供电公司先后成立了10个炳勤创新分工作室。
当好班员的贴心人
陈炳勤在带电作业班班长的岗位一干就是25年。
在带电作业班,最引人注目是墙上的班组愿景“武能登杆送光明,文能挥笔写人生”;其次是墙两侧悬挂的“家和”与“业兴”条幅。翻开带电作业班的“家谱”,扉页上是“虽然他们姓氏不同,虽然他们年龄不一,但他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样一段话。
陈炳勤是带电作业班这个大家庭里年龄最长的两位“元老”之一,也是班组的主心骨、班员的贴心人。
陈炳勤担任班长期间,根据班组里复员军人多的特点,坚持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帮助班员形成了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他利用发现、研究、解决、应用、创新的闭环管理模式,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诸多实际问题,还自创了一套“五不准”“六个有”“抓好三种人”“把好五道关”的现场安全管理办法,自我加压,防微杜渐。在陈炳勤的带动、训练和帮助下,不少班员成为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或走上了各级管理岗位。
“多年来,班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大家都秉承传统,勤学苦练。知苦不怕苦,艰苦奋斗;知难不畏难,迎难而上。”谈起自己带领的班组,陈炳勤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