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高端论坛暨国际标准创新基地授牌仪式上,国家电网公司授予国网冀北、上海、江苏、浙江、四川等五家省级电力公司首批国际标准创新基地称号,创新基地将为由国家电网公司参与的国际标准制定提供试验平台和示范场地。
据了解,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国际标准可以推动国家技术、经济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上千个不同政治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合作,达成国际间标准共识,进而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标准水平,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围绕特高压、新能源、高压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制定了一批重要标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和中国电科院,代表中国向IEC提交了虚拟电厂《用例》和《架构与功能要求》提案;今年3月提案获批正式立项。这标志着中国正式主导虚拟电厂这一能源转型热门领域的国际最高话语权。
“国际标准作为国际技术语言和准绳依据,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竞争和世界贸易格局、体现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网冀北电力公司董事长田博在发言中说,当前,随着清洁低碳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全球正在掀起一场以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为先导,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标志,以再电气化为根本路径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大力推动能源行业标准创新,对于能源清洁转型意义重大。
谈及冀北地区能源清洁转型的有利条件时,田博说,一方面,冀北区域新能源近年来发展迅猛,装机容量已达1689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的58.8%,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发展将突破3000万千瓦;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打造张家口“零碳冬奥”、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等,为冀北电力率先推动冀北地区清洁低碳能源转型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同时,冀北电力以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张北柔直试验示范工程、“零碳冬奥”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为依托,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授权2119项,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95项。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在“能源转型”高端论坛暨国际标准创新基地授牌仪式上,国家电网公司授予国网冀北、上海、江苏、浙江、四川等五家省级电力公司首批国际标准创新基地称号,创新基地将为由国家电网公司参与的国际标准制定提供试验平台和示范场地。
据了解,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国际标准可以推动国家技术、经济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上千个不同政治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合作,达成国际间标准共识,进而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标准水平,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围绕特高压、新能源、高压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制定了一批重要标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和中国电科院,代表中国向IEC提交了虚拟电厂《用例》和《架构与功能要求》提案;今年3月提案获批正式立项。这标志着中国正式主导虚拟电厂这一能源转型热门领域的国际最高话语权。
“国际标准作为国际技术语言和准绳依据,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竞争和世界贸易格局、体现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网冀北电力公司董事长田博在发言中说,当前,随着清洁低碳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全球正在掀起一场以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为先导,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标志,以再电气化为根本路径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大力推动能源行业标准创新,对于能源清洁转型意义重大。
谈及冀北地区能源清洁转型的有利条件时,田博说,一方面,冀北区域新能源近年来发展迅猛,装机容量已达1689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的58.8%,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发展将突破3000万千瓦;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打造张家口“零碳冬奥”、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等,为冀北电力率先推动冀北地区清洁低碳能源转型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同时,冀北电力以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张北柔直试验示范工程、“零碳冬奥”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为依托,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授权2119项,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9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