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

 

  8月27日,迪庆供电所员工在香格里拉小中甸镇联合村如里小组开展配变台区改造。 欧阳婷婷 摄

  独龙江供电所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独龙江电网20千伏麻钦线故障。(资料图片)

  8月27日下午,南方电网公司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召开推进云南省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及迪庆藏区农网改造升级建设攻坚现场会,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发挥政企合力,加快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支持迪庆州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会议聚焦的迪庆州,属于“三区三州”中的云南藏区,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在南方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内,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还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些供电区域内既有高耸的雪山,也有深凹的峡谷,自然环境艰苦,交通不便;加上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特别的风俗习惯,种种因素让农网改造升级颇具难度。

  面对诸多自然与人文因素,这里的农村电网应该怎么建,怎么改?南方电网人将以实事求是的思考与行动解开深度贫困地区的电网建设密码。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打死也不再去”的地方,他终究还是去了很多回

  内蒙古汉子吴万军33岁,在迪庆供电局工作已有10年。从事电网前期可行性研究规划工作的他,在很多时间里都在走山路。“不说每个村都到过,但每个乡镇肯定都跑过至少一趟。”吴万军很有底气地说。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神秘而美丽,但也并非每一个角落都是如此。在若干次的山路往返中,曾有一些地方让他“感到很绝望”。

  香格里拉北部滇川边境的东旺乡就是其中之一。处于两山峡谷间的小乡村,长久以来没有通水泥路,狭窄的渣滓路面,若是迎面而来两辆汽车,找个会车地点得其中一方倒退几公里。山上光秃秃的,没有绿植覆盖,自然也没有鸟儿。“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那种滋味……”吴万军沉默了,除了用绝望,还想不出其他什么词语来形容。

  去过一次之后,他甚至暗暗对自己说,“以后打死也不再来这种地方了”,但最后,他还是去过很多类似的穷乡僻壤。诸如德钦县羊拉乡,这个位于川滇藏三省“鸡鸣三省”传说“连山猴子见了都落泪”的集“边、远、少、穷”为一体的深度贫困乡。“工作总得做,不是么?我们电力是最基础的设施之一,不建好一点,乡里还怎么谈发展、谈脱贫?”吴万军的动力除了自身的岗位晋升外,更有被乡亲们的善意所感染,“村里的老人家一看到你,就紧握着手不放。虽然语言不通,但从眼神中能感受到,你就是村里的希望。”

  路是建起来的,更是走出来的。在高山深谷密集的“三区三州”,供电人更多时候是靠着双脚丈量土地,来揭开这里最神秘的面纱,这是最原始也是唯一的解密之钥。在这里,人们不得不感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完全派不上用场,就像身处一座孤岛,依赖最本能来生存,然后再一点点派生希望。

  怒江州最神秘的村落——独龙江已经被暖阳铺洒。2014年隧道建成后,结束了乡村被大山封山的漫长历史,到县城的路程从步行3天、车程10小时,缩短到车程2小时。蔬菜运了进来,医疗保障也提升了很多。电网建设在“吴万军们”的深一脚浅一脚中实现户户通电,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还要与大电网进行互联。

  易地搬迁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

  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确保电网建设“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去年,香格里拉小中甸镇新园村的23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新房子。整齐的房屋内,通了自来水,还有热水器、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距离这里约一公里外,建有数十年之久的老式木屋,这是村民们的老房子,防风防冻效果不好,还有巨大的火灾隐患。易地扶贫搬迁,政府承担主要费用,给贫穷的村民们解决了居住难题。

  房前屋后160亩地种起了中药材,种植户们的月平均纯收入从不到80元提升至270元,生活大为改善。

  近20位孤寡老人住在新建的四合院里,看着电视,老人们与外界接触少,了解信息完全通过看电视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村里卫生院医生孙建中很了解这群孤寡老人,“对于他们来说,最怕孤独,有了电视,他们能很快了解外面的情况,就感觉没有跟社会脱节,心里不会空落落的。”

  在村民们看来,现在无论如何是离开不电的。“若是停一晚上电,就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当然,供电所的服务也非常好,孙建中还记得,去年一场大雪时,村里出现了用电故障。小中甸供电所所长尼玛吉参与同事徒步过来抢修。“真是尽心尽责,一般打完电话后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准到。”孙建中很感激地说。

  今年,南方电网公司制定了农网改造升级建设攻坚工作方案,尤其针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立帮扶机制,开展项目管理、设计、施工等帮扶工作,统筹资源调配,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确保电网建设“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三区三州’搞易地搬迁,老百姓搬到哪里,我们的电就通到哪里。”云南电网公司计划部规划科副科长黄其兵到过不少易地扶贫搬迁点,他用“焕然一新”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变化真的太大了,老百姓生活好了,用电方便了,我们心里也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作为云南电网公司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的牵头部门,市场部(农电部)更愿意“把工作做在前头”。他们从基层供电所和老百姓身上搜集用电需求信息,并建立起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的渠道,反映群众所需,了解政府扶贫动态,在助力扶贫攻坚的路上,尽到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沿着奔腾的怒江,一条被称为扶贫路的长约300公里的“美丽公路”全线正在施工中,沿线涉及10万人——占全州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负责道路沿线电网及相关项目规划建设的云南电网公司早早便介入其中。毕竟,电力作为道路建设的配套工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道路施工中,云南电网公司做了大量的用电协调工作。“要用到发电车、发电机,我们能调来的都调来。”市场部(农电部)农电科专责朱昱坤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村民们完全能够畅想,不久的将来,在江畔踏浪而歌的幸福生活。

  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电网如何开展建设

  “3个月拿到国家林业局的批文,也算是个奇迹”

  在迪庆供电局,和志全至今保持着一项“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纪录——仅仅3个月内办理完成一项国家级项目的相关手续审批流程。

  那是在2014年,迪庆110千伏升平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前,需要拿到生物多样性的政府批文。由于线路跨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找相应等级的政府审批手续。这意味着,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就得找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和志全挠头了,“作为市州一级的供电企业,接触最多是迪庆州政府,再往上也就偶尔找到云南省政府,哪有找国家政府部门的经验?”他向了解相关手续办理的人打听情况,得到的回复是:办完这个手续一般得两三年。

  “这可怎么办?”虽然心里毫无底气,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去北京的行程。

  在接下来近3周里,一到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国家林业局各办公室门口,总有一个皮肤黝黑的藏族小伙子拿着一份文件材料,等待着处室人员审批。“总共盖了18个章。”最后拿到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决定的红头文件的那一刻,和志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拿到批文后,国家林业局派专家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加上前期材料准备时间,总共约3个月。“这也算是奇迹了吧?”和志全很感慨地说。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保问题。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来说,施工必须确保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在迪庆、怒江区域,生态“红线”的范围极大,迪庆大约有70%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红线,怒江森林覆盖率高达75.31%,并且不乏三江并流、梅里雪山、普达措公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世界自然遗产。“施工手续的办理很花时间,这就增加了项目建设工期。”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主任叶煜明表示。

  很多时候,为了保护环境,电网公司只能绕开生态红线,选择线路更远的距离规划建设,这也成为项目投资、施工时间等各项成本较平原地区增加的原因。叶煜明对照着电网设计图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滇西北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工程的配套工程——苗尾至新松500千伏工程,并非最开始规划的路径。“之前的路径经过几个电站,输电更有保障,而且路程还短。但为了环保,只能改线了。”

  此外,云南省在怒江开展实施“以电代柴”试点,优化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结构,减少薪柴砍伐和煤炭等非再生能源消耗,有效降低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批试点的独龙江,政府为村民免费发放了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饭煲等。村民马国兴告诉记者:“原来有空就要上山砍柴,现在只在用大锅给牲畜煮食时才用柴火,其余都用电。”

  与之类似,迪庆也在推行“以电取暖”试点。两种试点的推行,都是基于农网改造升级的结果。有了坚强的电网结构和优质的供电服务保障,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要。

  尊重民族风俗,农网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这不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脱贫奔小康吗?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点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这些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和谐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藏族人至今仍沿袭着祖先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山水树木、日月星辰,这些事物在藏族人的脑海中,都被赋予了“神灵”的属性,人类一旦随意影响和破坏“神灵”,必将招致祸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是藏族人内心的信条,也是最朴素的法则。

  身处藏区的人们,就要遵守这里的法则。明白了这一点,一切看似神秘的东西便不再神秘。工程建设施工中,也就少了几分埋怨与纠纷,多了一些包容与理解。

  迪庆供电局计划建设部主任杨延军说起一起自他经手的事:供电局新建一条110千伏线路,途中需经过一棵看似平凡无奇的杨树,但这棵树却是一户村民的“神树”。经过三年的沟通后,村民终于同意将树木移栽,腾出线路建设走廊。“最重要的是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这些才能和谐共存嘛。”杨延军说。

  8月下旬的香格里拉小中甸,迎来了农网建设的施工高峰。联合村村头已经架设起一台全新的变压器,从那里延伸出来的一条条线路连接到村里的每家每户。施工人员在带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外墙边,安装起智能电表,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用上放心电。

  毗邻的团结村吉沙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已经完毕。身着电网工作服的供电所长尼玛吉参走街串户,为村民们宣传用电安全知识,解决用电问题。村民农努远远看到他,就挥手执意迎到家里。磨青稞面、打酥油、打奶茶……现在都用上电了,堂屋用木炭烧水的火塘已基本成了摆设。“很好很好,政策相当好,供电所也很负责,电网改造做得好。”农努竖起大拇指。

  用上了放心电,就能节约时间,解放生产力。农努的妻子以前光为一家人打酥油茶就得花上近一个小时,现在用机器接上电,“几分钟就搞定了”。时间空闲出来,她带着女儿到山上捡菌子,一年也能补贴几千元的家用。村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们建房多了,学过木艺的农努经常去帮忙做木雕,也能增加收入。

  小中甸镇副镇长孙红平介绍,全镇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0元,实现了脱贫。近年来电力增长快,供电所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村镇上开启了农家旅游,办起了生猪好牛养殖,种上了蓝莓、土豆。他伸手指向远处,通往丽江的高速公路将在明年建成通车,届时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将沿着那条路送往远方。

  南网报记者 帅泉 通讯员 欧阳婷婷 周志旺

  >>人物速写

  吴万军:从“绝望”到“荣耀”

  云南电网公司迪庆供电局计划建设部电网规划专责吴万军来自内蒙古,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在香格里拉北部滇川边境的东旺乡还是在德钦县羊拉乡,他都经历过持续走了几个多小时的土石山路都没有见到一个人、一棵树,没有水,甚至周围连鸟都看不到,四周荒无人烟的时刻。这也曾经带给他许多次“绝望”的情绪。

  类似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还有不少。“这里的山很大,听得见声音走路却很远,当地村民形象地说‘隔山人对话,见面要一天’。”吴万军说,香格里拉虽然很美,但深山中的自然环境却极其恶劣,甚至不适合人居住,绝大多数大山中年轻人都搬出去住了,只留下少部分不愿意搬走的老人。虽然有过不少次这种空山无人式的”绝望”情绪,但吴万军知道自己必须克服:“作为央企,把电送到每家每户是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把光明带到云南省唯一藏区的每一个藏民家中。”

  吴万军和妻子是迪庆供电局的“电力夫妻”,他和妻子是青梅竹马的高中同学,共同就读于江西电力学院。2008年,他从内蒙千里迢迢为了追随爱情,来到迪庆供电局,一干就是10年,如今他和爱人为了共同的事业扎根在香格里拉,也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5岁的儿子。“我和妻子经常加班,儿子也随着我们常常在办公室睡觉,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老岳母从内蒙请来帮我们带孩子。”吴万军觉得对家人都有些亏欠。

  除了行路难、语言交流难、高原环境适应难,作为南网人,吴万军与同事们同样经历当年红军跨越藏区一样的困难:爬雪山过草地。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北部滇川边境的东旺乡便需要翻越大小两座雪山,其海拔最高达到7556米,道路经过地区海拔4290米,因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未通柏油路,只能沿着危险曲折泥泞的雪山路前行。要通电就必需架线,要架线就要栽电杆,要把12米高重达1000多公斤的水泥电杆,连同所有工器具及电力线搬运到深山中并搭建起来何其容易?为确保把光明送到雪山峡谷内的东旺乡,迪庆电力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自1992年以来,迪庆电力人持续对农网改造升级,让村民不再使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发电,由此造成的频繁停电也成为历史,惠及东旺乡58个自然村1610户6621个藏族同胞。

  深沟峡谷、悬崖峭壁、滑坡落石、塌方雪崩等各种险境,这些年在农网建设中吴万军和同事们都经历过,环境太恶劣、条件太艰苦也曾让吴万军犹豫过,甚至后悔过。记得刚到迪庆工作的时候,由于高原反应他甚至接连四五天睡不着觉,头疼起来的时候无法正常工作。当记者问到他坚守下来的原因,他说,“我比较热爱现在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也让我获得了荣誉感。”据了解,吴万军是迪庆供电局唯一一个二级助理专家,是组织给他的荣誉以及工作的成就感让他和妻子坚守在高寒的香格里拉这片土地。

  “看到经过我们的规划,一条条银线穿越雪山,藏区人民从没有电到用上电,改善了藏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心里由衷的自豪,当村民握着你的手发自内心感谢的那一刹那让你永生难忘。”据吴万军介绍,通过迪庆电力人的建设,2012年,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通电,标志着迪庆州最后一个无电村实现通电;2016年,德钦县110千伏升平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告别了县城单靠一座35千伏变电站供电的历史,同时解决了德钦县城多年电网不稳定、网架薄弱、水电外送通道的问题,并为南方电网高海拔、高寒地区输变电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迪庆供电局已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覆盖率达100%,村村通动力电、户表改造、抄表到户,各类用户与城乡用电实现同价。截至2017年底,迪庆供电可靠性达到99.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6.1%,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3千伏安,为迪庆藏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全面高效配合完成中央关于‘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行动,使藏区人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较好的电力保障。”吴万军充满信心地说。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南方电网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

作者:帅泉 欧阳婷婷 周志旺  发布时间:2018-08-31   来源:电力网

 

  8月27日,迪庆供电所员工在香格里拉小中甸镇联合村如里小组开展配变台区改造。 欧阳婷婷 摄

  独龙江供电所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独龙江电网20千伏麻钦线故障。(资料图片)

  8月27日下午,南方电网公司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召开推进云南省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及迪庆藏区农网改造升级建设攻坚现场会,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发挥政企合力,加快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支持迪庆州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会议聚焦的迪庆州,属于“三区三州”中的云南藏区,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在南方电网公司供电区域内,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还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些供电区域内既有高耸的雪山,也有深凹的峡谷,自然环境艰苦,交通不便;加上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特别的风俗习惯,种种因素让农网改造升级颇具难度。

  面对诸多自然与人文因素,这里的农村电网应该怎么建,怎么改?南方电网人将以实事求是的思考与行动解开深度贫困地区的电网建设密码。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打死也不再去”的地方,他终究还是去了很多回

  内蒙古汉子吴万军33岁,在迪庆供电局工作已有10年。从事电网前期可行性研究规划工作的他,在很多时间里都在走山路。“不说每个村都到过,但每个乡镇肯定都跑过至少一趟。”吴万军很有底气地说。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神秘而美丽,但也并非每一个角落都是如此。在若干次的山路往返中,曾有一些地方让他“感到很绝望”。

  香格里拉北部滇川边境的东旺乡就是其中之一。处于两山峡谷间的小乡村,长久以来没有通水泥路,狭窄的渣滓路面,若是迎面而来两辆汽车,找个会车地点得其中一方倒退几公里。山上光秃秃的,没有绿植覆盖,自然也没有鸟儿。“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那种滋味……”吴万军沉默了,除了用绝望,还想不出其他什么词语来形容。

  去过一次之后,他甚至暗暗对自己说,“以后打死也不再来这种地方了”,但最后,他还是去过很多类似的穷乡僻壤。诸如德钦县羊拉乡,这个位于川滇藏三省“鸡鸣三省”传说“连山猴子见了都落泪”的集“边、远、少、穷”为一体的深度贫困乡。“工作总得做,不是么?我们电力是最基础的设施之一,不建好一点,乡里还怎么谈发展、谈脱贫?”吴万军的动力除了自身的岗位晋升外,更有被乡亲们的善意所感染,“村里的老人家一看到你,就紧握着手不放。虽然语言不通,但从眼神中能感受到,你就是村里的希望。”

  路是建起来的,更是走出来的。在高山深谷密集的“三区三州”,供电人更多时候是靠着双脚丈量土地,来揭开这里最神秘的面纱,这是最原始也是唯一的解密之钥。在这里,人们不得不感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完全派不上用场,就像身处一座孤岛,依赖最本能来生存,然后再一点点派生希望。

  怒江州最神秘的村落——独龙江已经被暖阳铺洒。2014年隧道建成后,结束了乡村被大山封山的漫长历史,到县城的路程从步行3天、车程10小时,缩短到车程2小时。蔬菜运了进来,医疗保障也提升了很多。电网建设在“吴万军们”的深一脚浅一脚中实现户户通电,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还要与大电网进行互联。

  易地搬迁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

  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确保电网建设“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去年,香格里拉小中甸镇新园村的23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新房子。整齐的房屋内,通了自来水,还有热水器、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距离这里约一公里外,建有数十年之久的老式木屋,这是村民们的老房子,防风防冻效果不好,还有巨大的火灾隐患。易地扶贫搬迁,政府承担主要费用,给贫穷的村民们解决了居住难题。

  房前屋后160亩地种起了中药材,种植户们的月平均纯收入从不到80元提升至270元,生活大为改善。

  近20位孤寡老人住在新建的四合院里,看着电视,老人们与外界接触少,了解信息完全通过看电视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村里卫生院医生孙建中很了解这群孤寡老人,“对于他们来说,最怕孤独,有了电视,他们能很快了解外面的情况,就感觉没有跟社会脱节,心里不会空落落的。”

  在村民们看来,现在无论如何是离开不电的。“若是停一晚上电,就感觉‘一夜回到解放前’。”当然,供电所的服务也非常好,孙建中还记得,去年一场大雪时,村里出现了用电故障。小中甸供电所所长尼玛吉参与同事徒步过来抢修。“真是尽心尽责,一般打完电话后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准到。”孙建中很感激地说。

  今年,南方电网公司制定了农网改造升级建设攻坚工作方案,尤其针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立帮扶机制,开展项目管理、设计、施工等帮扶工作,统筹资源调配,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确保电网建设“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三区三州’搞易地搬迁,老百姓搬到哪里,我们的电就通到哪里。”云南电网公司计划部规划科副科长黄其兵到过不少易地扶贫搬迁点,他用“焕然一新”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变化真的太大了,老百姓生活好了,用电方便了,我们心里也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作为云南电网公司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的牵头部门,市场部(农电部)更愿意“把工作做在前头”。他们从基层供电所和老百姓身上搜集用电需求信息,并建立起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的渠道,反映群众所需,了解政府扶贫动态,在助力扶贫攻坚的路上,尽到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沿着奔腾的怒江,一条被称为扶贫路的长约300公里的“美丽公路”全线正在施工中,沿线涉及10万人——占全州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负责道路沿线电网及相关项目规划建设的云南电网公司早早便介入其中。毕竟,电力作为道路建设的配套工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道路施工中,云南电网公司做了大量的用电协调工作。“要用到发电车、发电机,我们能调来的都调来。”市场部(农电部)农电科专责朱昱坤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村民们完全能够畅想,不久的将来,在江畔踏浪而歌的幸福生活。

  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电网如何开展建设

  “3个月拿到国家林业局的批文,也算是个奇迹”

  在迪庆供电局,和志全至今保持着一项“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纪录——仅仅3个月内办理完成一项国家级项目的相关手续审批流程。

  那是在2014年,迪庆110千伏升平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前,需要拿到生物多样性的政府批文。由于线路跨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找相应等级的政府审批手续。这意味着,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就得找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和志全挠头了,“作为市州一级的供电企业,接触最多是迪庆州政府,再往上也就偶尔找到云南省政府,哪有找国家政府部门的经验?”他向了解相关手续办理的人打听情况,得到的回复是:办完这个手续一般得两三年。

  “这可怎么办?”虽然心里毫无底气,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去北京的行程。

  在接下来近3周里,一到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国家林业局各办公室门口,总有一个皮肤黝黑的藏族小伙子拿着一份文件材料,等待着处室人员审批。“总共盖了18个章。”最后拿到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决定的红头文件的那一刻,和志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拿到批文后,国家林业局派专家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加上前期材料准备时间,总共约3个月。“这也算是奇迹了吧?”和志全很感慨地说。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保问题。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来说,施工必须确保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在迪庆、怒江区域,生态“红线”的范围极大,迪庆大约有70%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红线,怒江森林覆盖率高达75.31%,并且不乏三江并流、梅里雪山、普达措公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世界自然遗产。“施工手续的办理很花时间,这就增加了项目建设工期。”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主任叶煜明表示。

  很多时候,为了保护环境,电网公司只能绕开生态红线,选择线路更远的距离规划建设,这也成为项目投资、施工时间等各项成本较平原地区增加的原因。叶煜明对照着电网设计图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滇西北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工程的配套工程——苗尾至新松500千伏工程,并非最开始规划的路径。“之前的路径经过几个电站,输电更有保障,而且路程还短。但为了环保,只能改线了。”

  此外,云南省在怒江开展实施“以电代柴”试点,优化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结构,减少薪柴砍伐和煤炭等非再生能源消耗,有效降低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批试点的独龙江,政府为村民免费发放了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饭煲等。村民马国兴告诉记者:“原来有空就要上山砍柴,现在只在用大锅给牲畜煮食时才用柴火,其余都用电。”

  与之类似,迪庆也在推行“以电取暖”试点。两种试点的推行,都是基于农网改造升级的结果。有了坚强的电网结构和优质的供电服务保障,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要。

  尊重民族风俗,农网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这不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脱贫奔小康吗?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点的风俗习惯,了解并尊重这些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和谐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藏族人至今仍沿袭着祖先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山水树木、日月星辰,这些事物在藏族人的脑海中,都被赋予了“神灵”的属性,人类一旦随意影响和破坏“神灵”,必将招致祸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是藏族人内心的信条,也是最朴素的法则。

  身处藏区的人们,就要遵守这里的法则。明白了这一点,一切看似神秘的东西便不再神秘。工程建设施工中,也就少了几分埋怨与纠纷,多了一些包容与理解。

  迪庆供电局计划建设部主任杨延军说起一起自他经手的事:供电局新建一条110千伏线路,途中需经过一棵看似平凡无奇的杨树,但这棵树却是一户村民的“神树”。经过三年的沟通后,村民终于同意将树木移栽,腾出线路建设走廊。“最重要的是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这些才能和谐共存嘛。”杨延军说。

  8月下旬的香格里拉小中甸,迎来了农网建设的施工高峰。联合村村头已经架设起一台全新的变压器,从那里延伸出来的一条条线路连接到村里的每家每户。施工人员在带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外墙边,安装起智能电表,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用上放心电。

  毗邻的团结村吉沙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已经完毕。身着电网工作服的供电所长尼玛吉参走街串户,为村民们宣传用电安全知识,解决用电问题。村民农努远远看到他,就挥手执意迎到家里。磨青稞面、打酥油、打奶茶……现在都用上电了,堂屋用木炭烧水的火塘已基本成了摆设。“很好很好,政策相当好,供电所也很负责,电网改造做得好。”农努竖起大拇指。

  用上了放心电,就能节约时间,解放生产力。农努的妻子以前光为一家人打酥油茶就得花上近一个小时,现在用机器接上电,“几分钟就搞定了”。时间空闲出来,她带着女儿到山上捡菌子,一年也能补贴几千元的家用。村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们建房多了,学过木艺的农努经常去帮忙做木雕,也能增加收入。

  小中甸镇副镇长孙红平介绍,全镇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0元,实现了脱贫。近年来电力增长快,供电所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村镇上开启了农家旅游,办起了生猪好牛养殖,种上了蓝莓、土豆。他伸手指向远处,通往丽江的高速公路将在明年建成通车,届时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将沿着那条路送往远方。

  南网报记者 帅泉 通讯员 欧阳婷婷 周志旺

  >>人物速写

  吴万军:从“绝望”到“荣耀”

  云南电网公司迪庆供电局计划建设部电网规划专责吴万军来自内蒙古,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在香格里拉北部滇川边境的东旺乡还是在德钦县羊拉乡,他都经历过持续走了几个多小时的土石山路都没有见到一个人、一棵树,没有水,甚至周围连鸟都看不到,四周荒无人烟的时刻。这也曾经带给他许多次“绝望”的情绪。

  类似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还有不少。“这里的山很大,听得见声音走路却很远,当地村民形象地说‘隔山人对话,见面要一天’。”吴万军说,香格里拉虽然很美,但深山中的自然环境却极其恶劣,甚至不适合人居住,绝大多数大山中年轻人都搬出去住了,只留下少部分不愿意搬走的老人。虽然有过不少次这种空山无人式的”绝望”情绪,但吴万军知道自己必须克服:“作为央企,把电送到每家每户是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把光明带到云南省唯一藏区的每一个藏民家中。”

  吴万军和妻子是迪庆供电局的“电力夫妻”,他和妻子是青梅竹马的高中同学,共同就读于江西电力学院。2008年,他从内蒙千里迢迢为了追随爱情,来到迪庆供电局,一干就是10年,如今他和爱人为了共同的事业扎根在香格里拉,也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5岁的儿子。“我和妻子经常加班,儿子也随着我们常常在办公室睡觉,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老岳母从内蒙请来帮我们带孩子。”吴万军觉得对家人都有些亏欠。

  除了行路难、语言交流难、高原环境适应难,作为南网人,吴万军与同事们同样经历当年红军跨越藏区一样的困难:爬雪山过草地。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北部滇川边境的东旺乡便需要翻越大小两座雪山,其海拔最高达到7556米,道路经过地区海拔4290米,因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未通柏油路,只能沿着危险曲折泥泞的雪山路前行。要通电就必需架线,要架线就要栽电杆,要把12米高重达1000多公斤的水泥电杆,连同所有工器具及电力线搬运到深山中并搭建起来何其容易?为确保把光明送到雪山峡谷内的东旺乡,迪庆电力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自1992年以来,迪庆电力人持续对农网改造升级,让村民不再使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发电,由此造成的频繁停电也成为历史,惠及东旺乡58个自然村1610户6621个藏族同胞。

  深沟峡谷、悬崖峭壁、滑坡落石、塌方雪崩等各种险境,这些年在农网建设中吴万军和同事们都经历过,环境太恶劣、条件太艰苦也曾让吴万军犹豫过,甚至后悔过。记得刚到迪庆工作的时候,由于高原反应他甚至接连四五天睡不着觉,头疼起来的时候无法正常工作。当记者问到他坚守下来的原因,他说,“我比较热爱现在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也让我获得了荣誉感。”据了解,吴万军是迪庆供电局唯一一个二级助理专家,是组织给他的荣誉以及工作的成就感让他和妻子坚守在高寒的香格里拉这片土地。

  “看到经过我们的规划,一条条银线穿越雪山,藏区人民从没有电到用上电,改善了藏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心里由衷的自豪,当村民握着你的手发自内心感谢的那一刹那让你永生难忘。”据吴万军介绍,通过迪庆电力人的建设,2012年,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通电,标志着迪庆州最后一个无电村实现通电;2016年,德钦县110千伏升平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告别了县城单靠一座35千伏变电站供电的历史,同时解决了德钦县城多年电网不稳定、网架薄弱、水电外送通道的问题,并为南方电网高海拔、高寒地区输变电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迪庆供电局已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覆盖率达100%,村村通动力电、户表改造、抄表到户,各类用户与城乡用电实现同价。截至2017年底,迪庆供电可靠性达到99.7%,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6.1%,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3千伏安,为迪庆藏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全面高效配合完成中央关于‘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行动,使藏区人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较好的电力保障。”吴万军充满信心地说。

      关键词:区块链, 南方电网,农网改造升级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