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厅内,一张穗东换流站的全景照片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这是世界上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受端站。“看了图片和资料介绍,才明白我们用的电是怎么从西部送来广东的。”一位来自东莞的老人说。
这个输送电能的巨大工程就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分为北、中、南三大通道。其中,南线送电规模最大、社会综合效益最好、发展后劲最强,它的建设和运营者是南方电网公司。
经过40年的跨越式发展,南方区域的西电东送已经形成“八条交流、十条直流”18条大通道,送电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这一条条跨越天堑的电力“高速公路”,不仅实现了跨省域的电力传输,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在技术上实现了从跟随者到话语者的蜕变。对于南网人来说,这是开拓前行之路,也是改革创新之路。
输电通道跨越式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
每年夏天是广汽本田生产的忙碌期,也是用电高峰期,2017年用电量达到2.6亿度。该公司设施管理科科长黄建祥说,在过去缺电时期,每到夏天都要收到“错峰用电”的通知,常常需要减产或者降低用电,而这几年再也不用为缺电发愁了。
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西电东送。超高压公司工会主席卢文生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就主要从事西电东送工作,他告诉记者,我国西部能源储备丰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但能源相对匮乏,将西部的能源转化为电能输往东部,前者获得资源开发利用,后者获得能源,促进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实现东西共赢,这是西电东送的出发点。
“西电东送的历史可以追索至上世纪70年代末,从开发红水河算起,与改革开放40年完全同步。”在超高压公司企业文化展厅,卢文生向记者讲述了西电东送的历史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用电频频告急。1979年,广东省向国家计委上报《关于要求加快开发南盘江、红水河水电资源向广东送电的报告》。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开发红水河的批示”,随后,天生桥二级电站被列为红水河开发的第一个电源点,拉开了西电东送国家战略的序幕。
1984年,国家成立了水利电力部华南电网办公室。1986年,广西来宾—梧州—广东肇庆—佛山红星220千伏线路投运,标志着广东、广西两省(区)电网正式联网。此后,中央与南方四省(区)联合办电协调领导小组、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等机构先后成立,四省(区)联网和联合办电的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1993年,随着天生桥至广州、天生桥至贵阳、鲁布革至天生桥等多个输变电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区)实现联网,南方跨省(区)电网初步形成。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1994年前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西电东送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作为西电东送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公司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坚定推动西电东送事业的发展。”卢文生回忆说。
在西电东送发展历程中,南网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故事,如今正在超高压公司“四个自信”(深圳)宣传阵地西电东送教学点展出。今年9月,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在超高压公司调研时指出,超高压公司始终把三大责任扛着肩上,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坚持和传承下去。当年响彻云霄的“无实力无以言尊严”“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口号,如今正成为南网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精神法宝。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把西电东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并在次年8月作出“十五”计划期间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重大决策。同期,广东因经济发展电力需求大幅增长。贵州、云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乘势开工建设,西电东送进入了发展高峰期。
2002年12月29日,因电力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南方电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成立后的15年,成为西电东送快速发展的1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电东送主网架规模显著扩大,由“八交四直”发展为“八交十直”共18条输电通道。
自1993年8月,西部第一度电“落地”广东,西电东送到目前已经向广东送电超过2万亿千瓦时,年送电量超过1800亿千瓦时,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转变,而且助力南方电网成功抵御了各类极端自然天气,完成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一系列特级保供电任务。
从零起步到掌握核心技术 推动国产装备制造业进步
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会上,“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院士在现场受奖。
今天,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是世界上公认的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40年来,西电东送让中国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从零起步到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跨越。40年来,每一项重点工程,就是一次国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跃升。
西电东送的南战场从云贵高原,穿广西腹地,达广东沿海,跨崇山峻岭,越2000公里之遥,只有提高电压等级,才能实现大容量远距离电力输送。
在西电东送发展初期,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要依赖外国技术专家。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建成投产时,工程全套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甚至洗手间马桶也由外方提供,工程自主化率几乎为零。“工程调试时,德方项目经理跟我说,请你们无关的人员离场。”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说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产自主化水平的希望之火,在西电东送工作者胸中燃烧。2005年开工的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是国家确定的首个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抱负的机会。
南方电网专门组建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试验和系统调试等自主化核心工作,并联合国内设备厂家研发生产了首台直流低端换流变压器,让换流站首次装上了“中国心”。两年后,该工程投产时,最终实现了70%的综合自主化率。自此,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工程,再未出现外方总承包的情况。
“以前外方成套供应主设备,现在我们自己做主设备的集成和总体方案的组织。”参与多条直流工程建设管理的超高压公司计划部主任胡蓉说。
勇者无惧,会当击水三千里。南网人开始探索更高电压等级的工程——±800千伏特高压。“当时,国内外一片质疑,认为中国要挑战世界级难题,简直是天方夜谭。”李立浧说。
南网人下定决心尝尝这只螃蟹的味道。然而,没有现成的设备、工程经验、技术标准可循,甚至没有相应的试验条件……科研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钻研后,南方电网的科研团队联合国内最优质的科研力量,攻克了特大电流下的绝缘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试验技术等世界级难题,完成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全部成套设计工作。
2010年,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工程成套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超过62%。依托该工程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6年,继全面掌握超高压、特高压技术后,南方电网再次挑战直流输电最新技术,世界首个采用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组合模式的背靠背工程建成投产,工程综合自主化率达到100%。
40年砥砺奋进,创新永不止步。11月29日,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关键设备攻关启动动员会在广州召开。这是一场勇攀技术高峰的誓师会,南网人将继续占领全球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制高点。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助力东西部携手奔小康
冬天的万峰湖,烟波浩渺,湖岸不时传来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万峰湖景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的东南部,是天生桥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淡水湖,今年9月正式申报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以前电站没有建,路不通的时候,我们要带能吃一个多星期的干粮走路进去。现在开车进去,里面还有农家乐,吃住都很方便。”一位游客说。
天生桥水电站建成以来,不仅增加了当地税收,而且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电站形成的水库发展起了养殖业和旅游业,解决了当地一大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东西共赢,是西电东送40年来的最大成就,也是这一工程的战略本意。
40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了一大批电力项目,有效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云南,以电力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支柱产业,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对GDP的贡献逐年提升。在贵州,2017年,电力及煤炭行业经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8%,成为该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40年来,西电东送始终确保了广东、广西的电力供应,有力支持了东部经济发展。以一组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以来的数据为例:2003—2017年,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到14362亿千瓦时,其中西电输送至广东12385亿千瓦时,西电输送至广西1977亿千瓦时。
西电东送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献给伟大祖国的礼赞,是献给改革开放的敬意。时代的巨轮前行至新时代的坐标系,西电东送迎来新时代的答卷。
作为西电东送新增的一条大动脉,昆柳龙直流工程于今年11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分别为广东、广西每年增送200亿、120亿千瓦时电量。特别是,在工程落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其2017年GDP已经达到南方五省区的59.57%,用电量达到南方五省区总用电量的49.55%,用电需求旺盛。
而西部的云南省政府今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能源产业打造成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能源牌”,以绿色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东西部携手奔小康,今年开工建设的昆柳龙直流工程将成为新时代的富民工程。该工程途经的云南、广西、贵州均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工程的建设,将助力沿线这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千沟万壑之间,一批批西电东送工作者,正奋斗在扶贫攻坚的战场。超高压公司派驻贵州黔西南册亨县坡妹镇纳福村的第一书记贺永兴,两年为村里争取了扶贫资金60余万元,用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他还通过带领群众试点灵芝种植等,探索脱贫摘帽的有效途径,2017年村里实现脱贫39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倾心奉献“南网蓝”
近年来,很多广东人爱在微信朋友圈“晒蓝天”。而在2000年,广东珠三角地区时常被雾霾笼罩,一年中有半年看不到蓝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发展,更要蓝天白云。统计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广东GDP增长8倍,区域PM2.5指标年均浓度却减至2017年的34微克/立方米。广东全省年平均灰霾天数从2007年的67天下降到2016年的29天。2017年,广东省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连续3年实现全面达标,珠三角在国家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实现PM2.5浓度连续3年达标。
“广东蓝”的绽放,与西电东送带来的能源结构优化密切相关。“西电东送对改善广东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贡献。”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2017年西电东送广东电量2028亿千瓦时估算,在广东省现阶段排放水平下,相当于节省煤炭约0.87亿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10万吨以上。”
据介绍,自1993年以来,西电东送累计完成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约为78%,相当于累计减少南方区域标准煤消耗4.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60万吨。
业内专家指出,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贡献率超过50%,其重要性超过末端治理。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煤炭消费比重已下降到42%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以上,每用两度电就有近1度来自清洁能源。
千方百计最大限度传输、消纳清洁能源,做蓝天幸福感的捍卫者。今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出台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24项重点措施,首次发布清洁能源调度操作规则,积极开展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充分挖掘西电东送通道的送电潜力,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
据介绍,今年1月到11月,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2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为5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统调水能利用率达到95%,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实现基本全额消纳,利用率超过99%。南方电网统调清洁能源发电量约49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清洁能源消纳比例进一步提高。
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做美丽中国的行动者。超高压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中,该公司加大科技创新,采用特高压直流线路、同塔多回线路等先进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单位电能输送的投资成本,而且大幅减少了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0年沧桑巨变,40年南网情深。改革开放40年来,西电东送投产的每一个重大项目,实现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记载着一代代南网人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都是为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40年白驹过隙,走进新时代,我们更需勠力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南方电网公司将进一步提升西电东送主通道管理水平,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全力输送和消纳清洁能源,更好地服务南方五省区和港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12月6日,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厅内,一张穗东换流站的全景照片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这是世界上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受端站。“看了图片和资料介绍,才明白我们用的电是怎么从西部送来广东的。”一位来自东莞的老人说。
这个输送电能的巨大工程就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分为北、中、南三大通道。其中,南线送电规模最大、社会综合效益最好、发展后劲最强,它的建设和运营者是南方电网公司。
经过40年的跨越式发展,南方区域的西电东送已经形成“八条交流、十条直流”18条大通道,送电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这一条条跨越天堑的电力“高速公路”,不仅实现了跨省域的电力传输,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在技术上实现了从跟随者到话语者的蜕变。对于南网人来说,这是开拓前行之路,也是改革创新之路。
输电通道跨越式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
每年夏天是广汽本田生产的忙碌期,也是用电高峰期,2017年用电量达到2.6亿度。该公司设施管理科科长黄建祥说,在过去缺电时期,每到夏天都要收到“错峰用电”的通知,常常需要减产或者降低用电,而这几年再也不用为缺电发愁了。
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西电东送。超高压公司工会主席卢文生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就主要从事西电东送工作,他告诉记者,我国西部能源储备丰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但能源相对匮乏,将西部的能源转化为电能输往东部,前者获得资源开发利用,后者获得能源,促进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实现东西共赢,这是西电东送的出发点。
“西电东送的历史可以追索至上世纪70年代末,从开发红水河算起,与改革开放40年完全同步。”在超高压公司企业文化展厅,卢文生向记者讲述了西电东送的历史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用电频频告急。1979年,广东省向国家计委上报《关于要求加快开发南盘江、红水河水电资源向广东送电的报告》。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开发红水河的批示”,随后,天生桥二级电站被列为红水河开发的第一个电源点,拉开了西电东送国家战略的序幕。
1984年,国家成立了水利电力部华南电网办公室。1986年,广西来宾—梧州—广东肇庆—佛山红星220千伏线路投运,标志着广东、广西两省(区)电网正式联网。此后,中央与南方四省(区)联合办电协调领导小组、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等机构先后成立,四省(区)联网和联合办电的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1993年,随着天生桥至广州、天生桥至贵阳、鲁布革至天生桥等多个输变电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区)实现联网,南方跨省(区)电网初步形成。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1994年前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西电东送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作为西电东送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公司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坚定推动西电东送事业的发展。”卢文生回忆说。
在西电东送发展历程中,南网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故事,如今正在超高压公司“四个自信”(深圳)宣传阵地西电东送教学点展出。今年9月,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在超高压公司调研时指出,超高压公司始终把三大责任扛着肩上,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坚持和传承下去。当年响彻云霄的“无实力无以言尊严”“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口号,如今正成为南网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精神法宝。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把西电东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并在次年8月作出“十五”计划期间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重大决策。同期,广东因经济发展电力需求大幅增长。贵州、云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乘势开工建设,西电东送进入了发展高峰期。
2002年12月29日,因电力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南方电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成立后的15年,成为西电东送快速发展的1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电东送主网架规模显著扩大,由“八交四直”发展为“八交十直”共18条输电通道。
自1993年8月,西部第一度电“落地”广东,西电东送到目前已经向广东送电超过2万亿千瓦时,年送电量超过1800亿千瓦时,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转变,而且助力南方电网成功抵御了各类极端自然天气,完成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一系列特级保供电任务。
从零起步到掌握核心技术 推动国产装备制造业进步
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会上,“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院士在现场受奖。
今天,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是世界上公认的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40年来,西电东送让中国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从零起步到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跨越。40年来,每一项重点工程,就是一次国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跃升。
西电东送的南战场从云贵高原,穿广西腹地,达广东沿海,跨崇山峻岭,越2000公里之遥,只有提高电压等级,才能实现大容量远距离电力输送。
在西电东送发展初期,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要依赖外国技术专家。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建成投产时,工程全套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甚至洗手间马桶也由外方提供,工程自主化率几乎为零。“工程调试时,德方项目经理跟我说,请你们无关的人员离场。”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说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国产自主化水平的希望之火,在西电东送工作者胸中燃烧。2005年开工的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是国家确定的首个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抱负的机会。
南方电网专门组建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试验和系统调试等自主化核心工作,并联合国内设备厂家研发生产了首台直流低端换流变压器,让换流站首次装上了“中国心”。两年后,该工程投产时,最终实现了70%的综合自主化率。自此,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工程,再未出现外方总承包的情况。
“以前外方成套供应主设备,现在我们自己做主设备的集成和总体方案的组织。”参与多条直流工程建设管理的超高压公司计划部主任胡蓉说。
勇者无惧,会当击水三千里。南网人开始探索更高电压等级的工程——±800千伏特高压。“当时,国内外一片质疑,认为中国要挑战世界级难题,简直是天方夜谭。”李立浧说。
南网人下定决心尝尝这只螃蟹的味道。然而,没有现成的设备、工程经验、技术标准可循,甚至没有相应的试验条件……科研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钻研后,南方电网的科研团队联合国内最优质的科研力量,攻克了特大电流下的绝缘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试验技术等世界级难题,完成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全部成套设计工作。
2010年,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工程成套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超过62%。依托该工程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6年,继全面掌握超高压、特高压技术后,南方电网再次挑战直流输电最新技术,世界首个采用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组合模式的背靠背工程建成投产,工程综合自主化率达到100%。
40年砥砺奋进,创新永不止步。11月29日,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关键设备攻关启动动员会在广州召开。这是一场勇攀技术高峰的誓师会,南网人将继续占领全球特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制高点。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助力东西部携手奔小康
冬天的万峰湖,烟波浩渺,湖岸不时传来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万峰湖景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的东南部,是天生桥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淡水湖,今年9月正式申报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以前电站没有建,路不通的时候,我们要带能吃一个多星期的干粮走路进去。现在开车进去,里面还有农家乐,吃住都很方便。”一位游客说。
天生桥水电站建成以来,不仅增加了当地税收,而且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电站形成的水库发展起了养殖业和旅游业,解决了当地一大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东西共赢,是西电东送40年来的最大成就,也是这一工程的战略本意。
40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了一大批电力项目,有效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云南,以电力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省仅次于烟草的第二支柱产业,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对GDP的贡献逐年提升。在贵州,2017年,电力及煤炭行业经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8%,成为该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40年来,西电东送始终确保了广东、广西的电力供应,有力支持了东部经济发展。以一组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以来的数据为例:2003—2017年,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到14362亿千瓦时,其中西电输送至广东12385亿千瓦时,西电输送至广西1977亿千瓦时。
西电东送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献给伟大祖国的礼赞,是献给改革开放的敬意。时代的巨轮前行至新时代的坐标系,西电东送迎来新时代的答卷。
作为西电东送新增的一条大动脉,昆柳龙直流工程于今年11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分别为广东、广西每年增送200亿、120亿千瓦时电量。特别是,在工程落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其2017年GDP已经达到南方五省区的59.57%,用电量达到南方五省区总用电量的49.55%,用电需求旺盛。
而西部的云南省政府今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能源产业打造成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能源牌”,以绿色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东西部携手奔小康,今年开工建设的昆柳龙直流工程将成为新时代的富民工程。该工程途经的云南、广西、贵州均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工程的建设,将助力沿线这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千沟万壑之间,一批批西电东送工作者,正奋斗在扶贫攻坚的战场。超高压公司派驻贵州黔西南册亨县坡妹镇纳福村的第一书记贺永兴,两年为村里争取了扶贫资金60余万元,用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他还通过带领群众试点灵芝种植等,探索脱贫摘帽的有效途径,2017年村里实现脱贫39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倾心奉献“南网蓝”
近年来,很多广东人爱在微信朋友圈“晒蓝天”。而在2000年,广东珠三角地区时常被雾霾笼罩,一年中有半年看不到蓝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发展,更要蓝天白云。统计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广东GDP增长8倍,区域PM2.5指标年均浓度却减至2017年的34微克/立方米。广东全省年平均灰霾天数从2007年的67天下降到2016年的29天。2017年,广东省空气质量6项主要污染物连续3年实现全面达标,珠三角在国家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实现PM2.5浓度连续3年达标。
“广东蓝”的绽放,与西电东送带来的能源结构优化密切相关。“西电东送对改善广东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贡献。”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2017年西电东送广东电量2028亿千瓦时估算,在广东省现阶段排放水平下,相当于节省煤炭约0.87亿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10万吨以上。”
据介绍,自1993年以来,西电东送累计完成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约为78%,相当于累计减少南方区域标准煤消耗4.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60万吨。
业内专家指出,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贡献率超过50%,其重要性超过末端治理。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煤炭消费比重已下降到42%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以上,每用两度电就有近1度来自清洁能源。
千方百计最大限度传输、消纳清洁能源,做蓝天幸福感的捍卫者。今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出台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24项重点措施,首次发布清洁能源调度操作规则,积极开展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充分挖掘西电东送通道的送电潜力,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
据介绍,今年1月到11月,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2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为5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统调水能利用率达到95%,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实现基本全额消纳,利用率超过99%。南方电网统调清洁能源发电量约49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清洁能源消纳比例进一步提高。
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做美丽中国的行动者。超高压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中,该公司加大科技创新,采用特高压直流线路、同塔多回线路等先进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单位电能输送的投资成本,而且大幅减少了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0年沧桑巨变,40年南网情深。改革开放40年来,西电东送投产的每一个重大项目,实现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记载着一代代南网人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都是为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40年白驹过隙,走进新时代,我们更需勠力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南方电网公司将进一步提升西电东送主通道管理水平,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全力输送和消纳清洁能源,更好地服务南方五省区和港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