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四官,浙江省宁海县越溪村村民,195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3年为了引水灌田,带领村民凿沟打洞,先进事迹受到毛主席“劳动好,工作也好”的批示。1964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当选党的九大代表,1970年当选党的十大代表,同年担任宁海县委书记。
2018年12月中旬,在一处二层的小楼房里,85岁的应四官戴着老花镜看《人民日报》有关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应四官说,越溪村的发展离不开电力。从一盏煤油灯到20世纪70年代的小灯泡,到如今明亮的节能灯、各类家用电器,应四官回忆起了越溪村40年的发展变化。
村里有了动力电
改革开放前的越溪村,有300多户人家,住的都是一片暗灰色的低矮小平房。大部分村民家里一家几代人挤在一起,吃饭、小孩读书、大人做活计,都靠着一盏煤油灯照明。应四官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家7口人住在两间小屋里,不用说电器,连一个手电筒都是大人小孩争着用的“宝贝”。
1970年,应四官担任宁海县委书记,但家里的日子“涛声依旧”。因为,他是不脱产的县委书记,俗称农业户口,每月的工资仅17元,但在村里也算是吃公家饭的人。当时村民都是挣工分的,一个正常劳动力每天约挣10分,结算钞票为7~8分。由于穷,村民大都是猪油拌咸菜、南瓜、番薯合着吃,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上肉、鱼。应四官当时想,村民什么时候才能经常吃上大鱼大肉,住楼房、穿新衣,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呢?
1972年,越溪村通了电。村里的人们高兴地放了整整一小时的鞭炮,庆祝电力局为村里送来了光明,家家户户点了几十年的洋油灯都弃之不用了。通电的那一天,应四官特地从县城回到村里,与家人在电灯下亮堂堂地吃了一顿合家欢饭。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越溪村实行了分田到户。应四官家分到了3.5亩水田,当年就收获稻谷2000余斤,第一次填满了家里的谷仓。村民们也都喜获丰收,昔日的南瓜、番薯开始拿去喂猪了。慢慢地,村里有了轧米厂、村办纱厂,在田头忙活的妇女成了赚工资的女工,歌声笑声飘荡在村巷里。从那一年起,村里有了动力电,增加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
村民致富奔小康
1980年,由于历史原因,应四官回到越溪村继续当农民。利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在村里办起了毛纺厂,成为村里第一个私营老板,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把家里的两间小平房拆掉,盖起了二层楼房,一家人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不仅楼上楼下有电灯,也有了电话。
当时,大部分村民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上还不宽裕,一个月下来,全村的电费只有500元左右。“平均每家每月的电费不到2元,村民家里除了电灯也没什么电器。”应四官说。
1989年,由于村民信任,应四官又当上了村支书。为了帮助村民共同致富,他带领村民在朝阳山、清潭山开辟山地,种了300多亩的茶树;在村集体土地上开挖鱼塘,让部分村民承包,养了蛏子、毛蚶、青蟹和对虾;把一部分村民派到镇里的集体厂、私营厂当工人。几年下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终于摘掉了多年的“穷帽子”。
村民有了钱,纷纷增添了电视、冰箱、风扇等电器,用电量增多。1995年,宁海县供电局为越溪村改造农网,将原来4平方毫米的铝线换成了15平方毫米的导线,村里50千伏变压器也增容到100千伏安。之后,从2001年到2016年,供电公司又进行了3次农网改造和电气化村建设,充足的电力助力越溪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村民生活日益幸福。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养殖的村民年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猛增到了几十万、上百万元,经营茶叶、水果的村民年收入也不少于十万元。村民洪于斌等人在村里办了四五家加工企业,应建庆办起了铁皮石斛种植场,年收入达30万元。现在的越溪村,不仅家家户户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楼房,还有了小汽车。从前,村民一出门就得踩泥水路,如今全部修筑了水泥路,村民的日子就像甘蔗抹蜂蜜——甜得掉牙。
电力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进入新世纪,“乡村振兴”工程的实施让越溪村村民谋发展的步子更快了。村里纷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后,村民坐在家里就有收入,人均收入从1978年前的一百来元增长到了3万元。
越溪村富了,村民开始注重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公园、文化广场,昔日的露天茅坑都改造成干净卫生的公厕,各家各户的墙面都粉饰成统一的色样,大街小巷都有明亮的路灯,村民们仿佛生活在在风景画中。
回忆越溪村致富的历史,应四官说离不开供电企业的支持。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为保证村里的经济发展,电网企业多次投资改造升级供电线路、设备,村里的电线现在是120平方毫米的绝缘线,变压器也从换上了3台200千伏安的,村里的主街道实现了电线入地,街道整洁美观。他听桃源供电所的人说,宁海县供电公司最近准备在村里的工业园区建一座1000千伏安的箱变。
谈起越溪村40年来的变化,应四官说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乡村振兴的好路子,电力是越溪村发展的“助推器”。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应四官,浙江省宁海县越溪村村民,195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3年为了引水灌田,带领村民凿沟打洞,先进事迹受到毛主席“劳动好,工作也好”的批示。1964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当选党的九大代表,1970年当选党的十大代表,同年担任宁海县委书记。
2018年12月中旬,在一处二层的小楼房里,85岁的应四官戴着老花镜看《人民日报》有关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应四官说,越溪村的发展离不开电力。从一盏煤油灯到20世纪70年代的小灯泡,到如今明亮的节能灯、各类家用电器,应四官回忆起了越溪村40年的发展变化。
村里有了动力电
改革开放前的越溪村,有300多户人家,住的都是一片暗灰色的低矮小平房。大部分村民家里一家几代人挤在一起,吃饭、小孩读书、大人做活计,都靠着一盏煤油灯照明。应四官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家7口人住在两间小屋里,不用说电器,连一个手电筒都是大人小孩争着用的“宝贝”。
1970年,应四官担任宁海县委书记,但家里的日子“涛声依旧”。因为,他是不脱产的县委书记,俗称农业户口,每月的工资仅17元,但在村里也算是吃公家饭的人。当时村民都是挣工分的,一个正常劳动力每天约挣10分,结算钞票为7~8分。由于穷,村民大都是猪油拌咸菜、南瓜、番薯合着吃,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上肉、鱼。应四官当时想,村民什么时候才能经常吃上大鱼大肉,住楼房、穿新衣,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呢?
1972年,越溪村通了电。村里的人们高兴地放了整整一小时的鞭炮,庆祝电力局为村里送来了光明,家家户户点了几十年的洋油灯都弃之不用了。通电的那一天,应四官特地从县城回到村里,与家人在电灯下亮堂堂地吃了一顿合家欢饭。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越溪村实行了分田到户。应四官家分到了3.5亩水田,当年就收获稻谷2000余斤,第一次填满了家里的谷仓。村民们也都喜获丰收,昔日的南瓜、番薯开始拿去喂猪了。慢慢地,村里有了轧米厂、村办纱厂,在田头忙活的妇女成了赚工资的女工,歌声笑声飘荡在村巷里。从那一年起,村里有了动力电,增加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
村民致富奔小康
1980年,由于历史原因,应四官回到越溪村继续当农民。利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在村里办起了毛纺厂,成为村里第一个私营老板,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把家里的两间小平房拆掉,盖起了二层楼房,一家人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不仅楼上楼下有电灯,也有了电话。
当时,大部分村民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上还不宽裕,一个月下来,全村的电费只有500元左右。“平均每家每月的电费不到2元,村民家里除了电灯也没什么电器。”应四官说。
1989年,由于村民信任,应四官又当上了村支书。为了帮助村民共同致富,他带领村民在朝阳山、清潭山开辟山地,种了300多亩的茶树;在村集体土地上开挖鱼塘,让部分村民承包,养了蛏子、毛蚶、青蟹和对虾;把一部分村民派到镇里的集体厂、私营厂当工人。几年下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终于摘掉了多年的“穷帽子”。
村民有了钱,纷纷增添了电视、冰箱、风扇等电器,用电量增多。1995年,宁海县供电局为越溪村改造农网,将原来4平方毫米的铝线换成了15平方毫米的导线,村里50千伏变压器也增容到100千伏安。之后,从2001年到2016年,供电公司又进行了3次农网改造和电气化村建设,充足的电力助力越溪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村民生活日益幸福。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养殖的村民年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猛增到了几十万、上百万元,经营茶叶、水果的村民年收入也不少于十万元。村民洪于斌等人在村里办了四五家加工企业,应建庆办起了铁皮石斛种植场,年收入达30万元。现在的越溪村,不仅家家户户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楼房,还有了小汽车。从前,村民一出门就得踩泥水路,如今全部修筑了水泥路,村民的日子就像甘蔗抹蜂蜜——甜得掉牙。
电力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进入新世纪,“乡村振兴”工程的实施让越溪村村民谋发展的步子更快了。村里纷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后,村民坐在家里就有收入,人均收入从1978年前的一百来元增长到了3万元。
越溪村富了,村民开始注重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公园、文化广场,昔日的露天茅坑都改造成干净卫生的公厕,各家各户的墙面都粉饰成统一的色样,大街小巷都有明亮的路灯,村民们仿佛生活在在风景画中。
回忆越溪村致富的历史,应四官说离不开供电企业的支持。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为保证村里的经济发展,电网企业多次投资改造升级供电线路、设备,村里的电线现在是120平方毫米的绝缘线,变压器也从换上了3台200千伏安的,村里的主街道实现了电线入地,街道整洁美观。他听桃源供电所的人说,宁海县供电公司最近准备在村里的工业园区建一座1000千伏安的箱变。
谈起越溪村40年来的变化,应四官说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乡村振兴的好路子,电力是越溪村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