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能源互联网 > 电力物联网

“新基建”重塑物联网产业新秩序

经济参考报发布时间:2020-03-27 10:28:57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发展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关键时期国家重点部署的“新基建”项目,被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推进器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有望带来新一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专家和公司高管表示,“新基建”将促进我国产业链升级、新技术新产品的爆发和新业务模式的诞生。而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新基建”所涉及的每个模块当中,大力发展安全物联网应用是参与“新基建”推进的潜力赛道。种种迹象显示,国内安全物联网产业涌现,未来将步入快速成长期,并为我国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物联网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据了解,“新基建”是指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从内容来看,其核心是“数字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模块。

  有专家表示,“新基建”中所涉及的每个模块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具体来看,5G网络赋予物联网低延迟、高速率、多终端的交互能力,物联网技术会与5G共同演进;特高压、充电桩的部署运营都离不开物联网分布式监控管理;高铁、大数据中心的实时监控与调度基于物联网建设完成;人工智能是物联网应用层的支撑技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之一就是物联网的“物物相通”。所以,七大模块与物联网融为一体,将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未来信息基础发展浪潮迭代中“无处不在”。

  根据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分会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即MWC)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高速增长,从2013年4896.5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330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2.12%。

  而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20.9%;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91亿个。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252亿个。在2019年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全球15亿台蜂窝网络连接设备中9.6亿台来自中国,占比64%。

  可以看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已走上了快车道,而物联网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如何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加快新兴产业的技术实现,有效支撑“新基建”的落地推进,将是下一阶段物联网产业要重点考量的基本问题。

  安全物联网产业涌现

  作为一种新技术,物联网的行业标准、协议制定以及管理工作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物联网庞大的设备基数,加上普遍的软硬件脆弱性,使得物联网安全威胁逐渐成为常态。物联网攻防态势中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设备基数大、攻击扩散快、攻击技术门槛低,这些特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无险可守。

  当前,基于物联网的攻击已经成为现实。据Gartner调查,近20%的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在过去三年内遭受了至少一次基于物联网的攻击。Gartner预测,为了防范安全威胁,2020年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将达到26亿美元。

  据赛迪顾问统计,中国物联网安全事件2017年比2016年的增长率达到113%,2018年前三季度比2017年的增长率高达138%,预测2019年中国物联网的安全事件事发数量从2018年的7648件增长至56121件,一年增长七倍。

  未来伴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其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基础设施将大规模增加,而且都将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在管理端。同时,由于物联网相关软硬件产品的漏洞、数字基础设施对于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高价值吸引、物联网设备间具备多种网络互连等因素,使得“新基建”的安全风险防控系数将大幅提升,这就对物联网产业安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统计数据表明,传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基建”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将是全方位覆盖的安全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基建”的快速推动将安全互联网产业提升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从业企业,都应该充分考虑将安全建设置于基础技术中。

  不同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安全”,那种打补丁式的安全、被动防御式的安全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而安全物联网产业应从底层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开始,全方位、系统化地构建物联网安全生态,有效管控物联网潜在的安全风险。安全物联网,是传统物联网的升华。

  安全物联网为数字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调研发现,尽管当前物联网行业仍是传统技术企业居多,但已有部分物联网企业在安全物联网领域进行了尝试、开拓和布局。

  在中关村科学城四季科创中心,致力于打造安全可控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中标慧安,近日发布了新一代安全可控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IS-MEST V2.0。据介绍,IS-MEST V2.0是V1.0平台发展的延续,也是公司在安全物联网市场的又一突破。IS-MEST坚持自主可控技术,基于中国电子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的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研制,兼容鲲鹏、飞腾、龙芯、兆芯等国产CPU,同时也支持传统X86架构,有效解决了物联网系统安全的底层架构问题,相当于给用户的物联网系统提供了一个具有本质安全特性的智慧大脑。

  与此同时,中标慧安还推出了安全物联网系统级兼容认证:IS-Certify慧安认证。以IS-MEST为核心,通过IS-Certify兼容认证,以更丰富的协议兼容性,轻松打造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应用到智慧军营、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场景,并适用于化工等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中标慧安是将自主可控和安全进行有效结合,并投入安全物联网应用的代表企业之一,未来这类企业将会不断增加并渐成气候。“新基建”的投入将带动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数字技术安全防御能力的提升,安全将成为物联网技术演进的新方向,与多点连接、高速互通等性能指标相并存。

  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数字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一体化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需求,整合已有的网络威胁监测、全局态势感知、预警防护、联动响应等各类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物联网的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有望被逐渐塑造成为新的行业标准。

  在“新基建”的驱动下,安全物联网产业也将为我国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而对我国企业而言,以自主可控技术为核心,结合信息安全技术,大力发展安全物联网应用是参与“新基建”推进的最快、最完善的赛道之一。通过对这些核心技术挑战的克服和提炼,将能够产生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促进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新基建”中的特高压是什么?

这段时间,新基建火得一塌糊涂,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到股市,从红头文件再到地方项目,新一轮以科技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了一次下注国运的机会。
深度阅读2020-03-27

新基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水电煤 汽车将成超级计算中心

人工智能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底层技术和落地应用持续突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出,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
产业财经2020-03-26

核心设备国产化 15万家“特高压”企业站上新基建风口

七大新基建主要聚焦科技领域,而特高压成为了其中的亮点。据国际能源网的资料显示,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网络。
电力财经2020-03-26
能量路由器在泛在电力物联网配网侧的应用

能量路由器在泛在电力物联网配网侧的应用

泛在电力物联网就是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
充电桩也纳入新基建,对行业的影响会有多大?

充电桩也纳入新基建,对行业的影响会有多大?

 充电桩的数量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它会严重影响到续航里程,会让消费者以充电桩的多寡来决定自己是否要买新能源汽车。
产业财经2020-03-26

“新基建”背景下广东省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机遇分析

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导致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特别是疫情全球蔓延正在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活力,严重程度将超过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
咨询报告2020-03-25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或将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

作为新基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再次成为焦点,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产业财经2020-03-25

“新基建”之《2020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020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到新基建,国家高层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
咨询报告2020-03-25

19万新能源车企助力“新基建”,十年来相关企业量新增20倍

城市中穿行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连网约车也不可避免被渗透,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时代真的要来了吗?今年关于加快推进“新基建”计划的七个方向中,“新能源车以及充电桩”赫然在列。
产业财经2020-03-25

物联网大趋势

物联网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电力物联网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