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2018年,着力推进试点示范工作;2019-2025年,着力推进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这意味着,能源互联网产业目前正进入大面积实践阶段。应用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在电网巡检中,成百上千个作业面如何做到不遗漏、不失误?除传统现场勘查,有无更精准且便捷的方式?
面对高温、高湿、风沙等侵蚀,测风设备难免发生变形、位移甚至损毁,造成偏航损失。有没有办法能够实时校正,确保运行效率?
对于一栋庞大的商业楼宇而言,能源消耗量巨大。为降低成本,可否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可靠、可行的节能方案?
在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下,这些需求均可成为现实。近日在成都举行的首届能源互联网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暨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多位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向记者证实,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实际应用正在全面铺开。按照《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产业将在2019-2025年进入“多元化、规模化”发展阶段。换言之,在前5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能源互联网已从“概念”走向“落地”。
应用并非不及预期产业一直在稳步前进
面对巨大市场,能源互联网为何迟迟没有出现井喷,甚至尚未形成产业规模?谈及现状,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有人说能源互联网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还有人说这股热潮已经退去。但我认为,实际并非如此。”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峰告诉记者,产业应用目前不是不及预期,相反,其一直在持续、稳步前进。“2016-2018年,国家通过55个示范项目率先试水,既是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又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今年开始,产业推广就将进入多元化、规模化阶段。”
对此,由国家能源局委托,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编制的《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也可佐证。统计分析显示,跨界的方式和领域虽有不同,多家企业已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其中,包括生产单一能源向供应多种能源转变、从能源生产企业向能源服务企业转变、从单一类型能源企业向多功能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等多种参与形式。
除能源行业自身,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借机进军能源服务领域。“能源互联网主要是为解决两类问题,能源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整个能源系统。但无论哪种,发展均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能源产业发展首席专家马俊礼告诉记者。
在马俊礼看来,能源互联网产业将经历自动化控制、区域级能源互联网、全域能源互联网三个主要阶段。从应用数字化采集,做到自动化、网联化控制,到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开放框架下的局域网,再到最终实现全网用能的最经济、最优化。“目前,产业尚处第二阶段,前景十分可观。”
“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也从不认为短期即可成熟。但可肯定的是,其应用绝不像部分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悲观。产业一旦形成,必将迎来快速爆发。”高峰进一步称。
现阶段仍需完善实用、协同、规范等实际问题
所谓“试错”,积累了哪些经验?记者在与多位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发现,“实用”是他们看好的首要因素。
“作为一家典型的城市电网运营商,关注的核心点是新技术如何给电网运营带来能效提升,最重视的是“快”、“实”二字。对于认可的新技术,在具备投资能力的基础上,我们会加快部署;对于新技术的探索,我们会经前期试点和论证,确认其有效之后再进行推广。”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锐举例。深圳电网日均承担着350-370个作业面的安检工作,过去由一只70人团队现场检查。有了数字电网平台,不仅可对所有作业远程监控,还额外加入潜在问题预判、危险行为警报等多种功能。“相比一些单纯为了技术而发展的技术,这样的应用更受欢迎。”
现有不足还体现在协同性方面。高峰坦言,种种壁垒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往大了说,热、电、气等不同能源形式尚未打通、条跨分割;往小了说,哪怕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隔阂。“如何统一思想、转型思路,真正做到耦合发展,是目前亟待突破的瓶颈。发展能源互联网,不能仅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除行业内部,能源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也有待加强。“如果说能源行业基础扎实,具有强壮的身体;互联网企业则具备智慧的大脑,这也是能源企业的薄弱环节。二者若能真正打破局限、相互协作,对能源数字化将有极大推动。”马俊礼称。
此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标准亟待建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指出,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涉及一家企业、一项技术,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规范与标准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过程必然良莠不齐。尤其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需要在尝试性与规范性之间找到平衡。换句话说,一项技术需要市场才可持续发展,一个市场需要政策作为边界。”高文胜表示,由于能源互联网概念较新,很多应用场景并无充足经验,也难套用已有规范作为参考。为此,政府需发挥指导性作用,尽快建立科学标准。
兼顾三个“转变”尤其注重传统思维的转变
“经过前5年的概念推广、试点示范,能源互联网产业已经历一轮洗牌。其中,有企业想以此包装自己,也有企业想借此圈钱,套取低息贷款、经费支持等。随着投机项目逐渐淘汰,能源互联网产业也应回归价值驱动。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才是应用的核心所在。”高峰进一步指出。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赵一农认为,目前应重点关注“三个转变”:一是技术转变。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先进的储能、高电压、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如何应用?如何推广?如何实现商业化的模式?这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内容。二是体制机制变革。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加快,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所在。三是观念转变。打破固有传统观念,比如电力领域已由原来更注重发电侧转向用户侧,这就要求以用户为中心寻求变革。
上述说法,也得到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广辉的赞同。他表示,国家电网正在由连接型向枢纽型、产品型向平台型、独占型向共享型转变,这正是能源互联网概念的落地实践。“例如,过去我们习惯认为电网连接的地方才是电网的事,形成电网延伸到的服务才是电网服务的固化思维。如今,电网不再只满足于单一连接功能,而要在更大、更广泛的能源格局下探求发挥枢纽作用、放大成熟效应,甚至指数效应。我们讲的能源互联网也不是简单的能源连接效果,它意味着,今后电网作为枢纽节点或网络所整合的能源流量及其信息流量、数据流量,以此衡量电网的功能效用。因此,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以泛在电力物联网为新型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对此,高峰补充表示,进入推广关键期,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能源互联网要以产业为导向,不是为了做成项目而做项目,而要产生实实在在的带动效应。其核心在于转变思想。换言之,真正打通了观念,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障碍。就算技术层面暂时有问题,迟早也能通过研发等予以突破。”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根据《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2018年,着力推进试点示范工作;2019-2025年,着力推进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这意味着,能源互联网产业目前正进入大面积实践阶段。应用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在电网巡检中,成百上千个作业面如何做到不遗漏、不失误?除传统现场勘查,有无更精准且便捷的方式?
面对高温、高湿、风沙等侵蚀,测风设备难免发生变形、位移甚至损毁,造成偏航损失。有没有办法能够实时校正,确保运行效率?
对于一栋庞大的商业楼宇而言,能源消耗量巨大。为降低成本,可否为其量身定制一套可靠、可行的节能方案?
在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下,这些需求均可成为现实。近日在成都举行的首届能源互联网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暨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多位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向记者证实,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实际应用正在全面铺开。按照《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产业将在2019-2025年进入“多元化、规模化”发展阶段。换言之,在前5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能源互联网已从“概念”走向“落地”。
应用并非不及预期产业一直在稳步前进
面对巨大市场,能源互联网为何迟迟没有出现井喷,甚至尚未形成产业规模?谈及现状,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有人说能源互联网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还有人说这股热潮已经退去。但我认为,实际并非如此。”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峰告诉记者,产业应用目前不是不及预期,相反,其一直在持续、稳步前进。“2016-2018年,国家通过55个示范项目率先试水,既是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又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今年开始,产业推广就将进入多元化、规模化阶段。”
对此,由国家能源局委托,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编制的《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8》也可佐证。统计分析显示,跨界的方式和领域虽有不同,多家企业已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其中,包括生产单一能源向供应多种能源转变、从能源生产企业向能源服务企业转变、从单一类型能源企业向多功能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等多种参与形式。
除能源行业自身,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借机进军能源服务领域。“能源互联网主要是为解决两类问题,能源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整个能源系统。但无论哪种,发展均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能源产业发展首席专家马俊礼告诉记者。
在马俊礼看来,能源互联网产业将经历自动化控制、区域级能源互联网、全域能源互联网三个主要阶段。从应用数字化采集,做到自动化、网联化控制,到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开放框架下的局域网,再到最终实现全网用能的最经济、最优化。“目前,产业尚处第二阶段,前景十分可观。”
“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也从不认为短期即可成熟。但可肯定的是,其应用绝不像部分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悲观。产业一旦形成,必将迎来快速爆发。”高峰进一步称。
现阶段仍需完善实用、协同、规范等实际问题
所谓“试错”,积累了哪些经验?记者在与多位业内人士的交流中发现,“实用”是他们看好的首要因素。
“作为一家典型的城市电网运营商,关注的核心点是新技术如何给电网运营带来能效提升,最重视的是“快”、“实”二字。对于认可的新技术,在具备投资能力的基础上,我们会加快部署;对于新技术的探索,我们会经前期试点和论证,确认其有效之后再进行推广。”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锐举例。深圳电网日均承担着350-370个作业面的安检工作,过去由一只70人团队现场检查。有了数字电网平台,不仅可对所有作业远程监控,还额外加入潜在问题预判、危险行为警报等多种功能。“相比一些单纯为了技术而发展的技术,这样的应用更受欢迎。”
现有不足还体现在协同性方面。高峰坦言,种种壁垒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往大了说,热、电、气等不同能源形式尚未打通、条跨分割;往小了说,哪怕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隔阂。“如何统一思想、转型思路,真正做到耦合发展,是目前亟待突破的瓶颈。发展能源互联网,不能仅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除行业内部,能源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也有待加强。“如果说能源行业基础扎实,具有强壮的身体;互联网企业则具备智慧的大脑,这也是能源企业的薄弱环节。二者若能真正打破局限、相互协作,对能源数字化将有极大推动。”马俊礼称。
此外,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标准亟待建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指出,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涉及一家企业、一项技术,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规范与标准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过程必然良莠不齐。尤其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需要在尝试性与规范性之间找到平衡。换句话说,一项技术需要市场才可持续发展,一个市场需要政策作为边界。”高文胜表示,由于能源互联网概念较新,很多应用场景并无充足经验,也难套用已有规范作为参考。为此,政府需发挥指导性作用,尽快建立科学标准。
兼顾三个“转变”尤其注重传统思维的转变
“经过前5年的概念推广、试点示范,能源互联网产业已经历一轮洗牌。其中,有企业想以此包装自己,也有企业想借此圈钱,套取低息贷款、经费支持等。随着投机项目逐渐淘汰,能源互联网产业也应回归价值驱动。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才是应用的核心所在。”高峰进一步指出。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赵一农认为,目前应重点关注“三个转变”:一是技术转变。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先进的储能、高电压、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如何应用?如何推广?如何实现商业化的模式?这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内容。二是体制机制变革。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加快,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所在。三是观念转变。打破固有传统观念,比如电力领域已由原来更注重发电侧转向用户侧,这就要求以用户为中心寻求变革。
上述说法,也得到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广辉的赞同。他表示,国家电网正在由连接型向枢纽型、产品型向平台型、独占型向共享型转变,这正是能源互联网概念的落地实践。“例如,过去我们习惯认为电网连接的地方才是电网的事,形成电网延伸到的服务才是电网服务的固化思维。如今,电网不再只满足于单一连接功能,而要在更大、更广泛的能源格局下探求发挥枢纽作用、放大成熟效应,甚至指数效应。我们讲的能源互联网也不是简单的能源连接效果,它意味着,今后电网作为枢纽节点或网络所整合的能源流量及其信息流量、数据流量,以此衡量电网的功能效用。因此,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以泛在电力物联网为新型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对此,高峰补充表示,进入推广关键期,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能源互联网要以产业为导向,不是为了做成项目而做项目,而要产生实实在在的带动效应。其核心在于转变思想。换言之,真正打通了观念,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障碍。就算技术层面暂时有问题,迟早也能通过研发等予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