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茶园,百幢木屋,层林尽染。12月18日,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园村,高票连任茶园村村支部书记的台区经理龙治松正和同事忙着巡检线路,护航1508名土家村民冬日用电。
昔日是五峰深山最为偏远的“穷山窝”,如今是鄂西南远近闻名的茶旅胜地,因茶而富、因茶而兴的茶园村,成为山区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再也看不见木电杆
1991年之前,茶园村的夜晚都是煤油灯的天下。
“电灯多好,没有烟熏火燎,亮堂不知多少倍。”走出过大山的村民向大家的描述用电的方便,勾起村民对电的向往。
后来,一盏盏电灯点亮了茶园村一年四季的夜晚。
龙治松说,给茶园村架线的时候,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上山砍树做电杆,“架高压线,没有一分钱工钱,不需要村干部喊,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都想早点用上电。”
当时的电,来自当地镇办企业白胜观水电站。五峰县水电资源丰富,可冬春枯水期,电站一样停摆,一停电就是三个多月。茶园人盼望着,什么时候能一年到头不停电啊!
1999年,五峰县首次农网改造升级启动,木电杆越来越少了。2014年,偏远的茶园村被列为宜昌市2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第二年,茶园村又迎来了第二次农网改造升级。第三年,茶园村新建了9个台区,改造了原有的7个台区,全村彻底告别了木电杆,生活生产用上了安稳电。
“以前用电难啊。隔三岔五停电不说,电灯也很昏暗。”72岁的陈业元是茶园村购买电磨机的第一人,可电压不稳,带不动,磨玉米都要等后半夜,“电磨机根本就是摆设。”
“如今不一样了,家用电器样样齐全,完全不用操心电的问题。”陈业元至今都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合上开关,抱起一袋玉米,放上推磨机,一支烟功夫,就打成了金黄、细腻的玉米粉。一旁,开着的电灯、电视丝毫未“闪”。
茶树变成了“摇钱树”
茶园村有三“多”:古茶树茶园多、茶道古迹多、土家吊脚楼多。可重重大山,阻挡了茶园人走出大山的步伐,让村民们守着“宝贝”受着穷,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一半。
2014年2月,茶园村的创业能人龙西洲回到村里,出资200万元建设茶园古村茶厂,成立五峰益农茶叶专业合作社,首批吸纳村里47户贫困户产业脱贫。
“古茶树是茶园的宝,得按宝贝的价格创效益。”41岁的龙西洲说。在茶园村,茶叶鲜叶价总体要比外面高出两成,每亩稳产的茶园可创收4000元以上。
贫困户陆菊秀是合作社的社员,曾仅靠种茶和打零工养家糊口。2016年,龙治松上门动员后,陆菊秀把家里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茶叶。“去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今年新种了3亩多茶树,挣两万元没问题。”
陆菊秀靠茶脱了贫,周边村民也开始纷纷效仿。很快,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翻了一番还多,从1500多亩发展到3500多亩。
2016年3月,古村茶厂改造后,用电代替柴火加工茶叶,加工效率及茶叶品质大幅提升。当年,全村茶农就增收2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916元。今年,茶园村茶叶产值近700万元,茶农茶叶鲜叶收入400多万元。
“电通了,路通了,还喝上了自来水,荷包也鼓了起来。”曾负债累累的茶园村二组贫困户田美娥说。如今她种茶、养猪,一年的收入超过贫困户年均收入4倍,“日子越过越好,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开心的。”
土家风情引客来
产业兴了,还要家乡美。凭借292栋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土家吊脚楼,2016年,茶园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茶园村抓住契机,打起“土家招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村民龙治科筹资15万元改造自家吊脚楼,建起了村里首个农家民宿。今年盛夏,众多避暑游客住在吊脚楼里,品茶园古茶,跳摆手舞,享受清凉一夏。
已脱贫的陆菊秀也把自家的吊脚楼修葺一新,开门迎客。“去年大概接待了700多人,毛利收入5万多块。”陆菊秀满面春风地说,“客人觉得我们这里茶园生态好,饭菜好吃。去年国庆节,游客多得餐具都不够用了。”
浓浓土家风情,让茶园村声名远播。2017年8月,茶园村与武汉市海山集团签订协议,总投资亿元以上,加速推进“茶旅融合”,茶园、古屋成了“摇钱树”。
今年2月,茶园村又投资100多万元,原汁原味重建土家吊脚楼,“立足土家,打造外界了解土家茶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窗口、茶园村茶旅融合发展的平台。”投资人龙西洲说,预计明春,更多游客可在重建好的吊脚楼里品新茶,赏风光,体验独特的土家风情。
“喜鹊叫喳喳,山外来客啦。哥兑蜂蜜酒,妹筛古村茶。迎客唢呐声声醉,摆手舞里有个她……”眼下,茶园村歌《茶园古寨我的家》越唱越响亮,歌里的越来越多场景映进现实。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千亩茶园,百幢木屋,层林尽染。12月18日,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园村,高票连任茶园村村支部书记的台区经理龙治松正和同事忙着巡检线路,护航1508名土家村民冬日用电。
昔日是五峰深山最为偏远的“穷山窝”,如今是鄂西南远近闻名的茶旅胜地,因茶而富、因茶而兴的茶园村,成为山区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再也看不见木电杆
1991年之前,茶园村的夜晚都是煤油灯的天下。
“电灯多好,没有烟熏火燎,亮堂不知多少倍。”走出过大山的村民向大家的描述用电的方便,勾起村民对电的向往。
后来,一盏盏电灯点亮了茶园村一年四季的夜晚。
龙治松说,给茶园村架线的时候,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上山砍树做电杆,“架高压线,没有一分钱工钱,不需要村干部喊,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都想早点用上电。”
当时的电,来自当地镇办企业白胜观水电站。五峰县水电资源丰富,可冬春枯水期,电站一样停摆,一停电就是三个多月。茶园人盼望着,什么时候能一年到头不停电啊!
1999年,五峰县首次农网改造升级启动,木电杆越来越少了。2014年,偏远的茶园村被列为宜昌市2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第二年,茶园村又迎来了第二次农网改造升级。第三年,茶园村新建了9个台区,改造了原有的7个台区,全村彻底告别了木电杆,生活生产用上了安稳电。
“以前用电难啊。隔三岔五停电不说,电灯也很昏暗。”72岁的陈业元是茶园村购买电磨机的第一人,可电压不稳,带不动,磨玉米都要等后半夜,“电磨机根本就是摆设。”
“如今不一样了,家用电器样样齐全,完全不用操心电的问题。”陈业元至今都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合上开关,抱起一袋玉米,放上推磨机,一支烟功夫,就打成了金黄、细腻的玉米粉。一旁,开着的电灯、电视丝毫未“闪”。
茶树变成了“摇钱树”
茶园村有三“多”:古茶树茶园多、茶道古迹多、土家吊脚楼多。可重重大山,阻挡了茶园人走出大山的步伐,让村民们守着“宝贝”受着穷,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一半。
2014年2月,茶园村的创业能人龙西洲回到村里,出资200万元建设茶园古村茶厂,成立五峰益农茶叶专业合作社,首批吸纳村里47户贫困户产业脱贫。
“古茶树是茶园的宝,得按宝贝的价格创效益。”41岁的龙西洲说。在茶园村,茶叶鲜叶价总体要比外面高出两成,每亩稳产的茶园可创收4000元以上。
贫困户陆菊秀是合作社的社员,曾仅靠种茶和打零工养家糊口。2016年,龙治松上门动员后,陆菊秀把家里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茶叶。“去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今年新种了3亩多茶树,挣两万元没问题。”
陆菊秀靠茶脱了贫,周边村民也开始纷纷效仿。很快,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翻了一番还多,从1500多亩发展到3500多亩。
2016年3月,古村茶厂改造后,用电代替柴火加工茶叶,加工效率及茶叶品质大幅提升。当年,全村茶农就增收2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916元。今年,茶园村茶叶产值近700万元,茶农茶叶鲜叶收入400多万元。
“电通了,路通了,还喝上了自来水,荷包也鼓了起来。”曾负债累累的茶园村二组贫困户田美娥说。如今她种茶、养猪,一年的收入超过贫困户年均收入4倍,“日子越过越好,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开心的。”
土家风情引客来
产业兴了,还要家乡美。凭借292栋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土家吊脚楼,2016年,茶园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茶园村抓住契机,打起“土家招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村民龙治科筹资15万元改造自家吊脚楼,建起了村里首个农家民宿。今年盛夏,众多避暑游客住在吊脚楼里,品茶园古茶,跳摆手舞,享受清凉一夏。
已脱贫的陆菊秀也把自家的吊脚楼修葺一新,开门迎客。“去年大概接待了700多人,毛利收入5万多块。”陆菊秀满面春风地说,“客人觉得我们这里茶园生态好,饭菜好吃。去年国庆节,游客多得餐具都不够用了。”
浓浓土家风情,让茶园村声名远播。2017年8月,茶园村与武汉市海山集团签订协议,总投资亿元以上,加速推进“茶旅融合”,茶园、古屋成了“摇钱树”。
今年2月,茶园村又投资100多万元,原汁原味重建土家吊脚楼,“立足土家,打造外界了解土家茶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窗口、茶园村茶旅融合发展的平台。”投资人龙西洲说,预计明春,更多游客可在重建好的吊脚楼里品新茶,赏风光,体验独特的土家风情。
“喜鹊叫喳喳,山外来客啦。哥兑蜂蜜酒,妹筛古村茶。迎客唢呐声声醉,摆手舞里有个她……”眼下,茶园村歌《茶园古寨我的家》越唱越响亮,歌里的越来越多场景映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