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辽宁营口望海寨村村民赵广平催促着工人往货车上搬运加工好的海蜇。这几年,海产品深加工行情逐年看好,乐坏了赵广平:“海蜇深加工主要靠电,海货鲜活还要靠电加氧,没有电什么也玩不转。”在赵广平眼中,电不仅让他走上了致富路,更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位于辽东渤海湾的望海寨村,是以海为生的小渔村,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成了富足安康的滨海现代化新农村。
电,让小渔村亮堂起来
1978年除夕,有着300余户渔民的望海寨村每家两三盏15瓦的电灯成了装扮春节的点点光亮。
“各家各户注意了,为了不让变压器跳闸,大年三十,每户只允许亮一盏电灯。”大喇叭喊话的声音回荡在村里。
今年70岁的赵广平那时是望海寨村党支部书记。回忆当年,他感叹道:“生活艰辛,我们一家5口挤住在泥草屋里。过年,只有把电灯点上,亮堂了才有些年味儿。”
那时,村里只有一条电线。“村民穷,电金贵,哪敢舍得用。也不敢使劲用,用得多了会跳闸。”赵广平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望海寨村的经济主要依靠渔业和农业。出海不易,在田里干农活也不好过。村民只靠收成根本吃不饱。赵广平的梦想是家人能吃饱饭,村里天天都像过年那样亮亮堂堂。
这种困境终于改变了。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望海寨村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设立营口市鲅鱼圈区;1992年10月,鲅鱼圈区成为国家级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改变渔民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鲅鱼圈电业局在村里和海边一片滩涂上立起了一排排电线杆,安装了路灯,结束了全村只有一条电线、晚上就漆黑一片的历史。
电,点亮了整个渔村,更点亮了渔民们的心。
1993年,赵广平的大儿子结婚办喜事。家里用口挪肚攒的钱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结婚那天,赵家院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大家伙儿除了前来祝贺,最主要的还是想亲眼看看电视机是个啥样子。
“都是国家政策好,渔村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这是赵广平内心最直接的感受。过了不久,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也逐渐进入了渔民家。
电,让渔民走上致富路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望海寨村紧挨着的渤海湾海域是优质的海蜇和鲅鱼产地。
2000年,在赵广平的带动下,渔民们成立了海蜇加工厂。每年9月、10月两个月的加工季,电都不够用。海蜇加工机半个小时就要停一次,影响了深加工的产量和品质。这可愁坏了赵广平。
赵广平想找电业局帮忙,但心里七上八下没有底。“当时我合计加工厂一年就用两个月的电,能管我们吗?”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难题解决的速度比他预计的要快得多。
5月的一天,望海寨供电所员工董庆爽和王宇带着工具,拉着变压器来到了望海寨村。“那时就想,海货加工不能拖延,得趁新鲜赶紧加工好,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不能因为电耽误了渔民们致富。”今年48岁的董庆爽回忆道。
“真是多亏了电业局,那几个小伙子加班加点,只用了两天就帮我们把变压器安好了,真及时。”赵广平说。
随着农网建设的推进和不断改造升级,望海寨村先后有了3台100千伏安变压器。海产品加工厂也多了起来。渔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破旧的小渔村变了模样。村貌日新月异,道路整洁宽敞,夜晚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望海寨村村民从300余户增加到5000余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3.5万元。
截至2018年10月,望海寨村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亿千瓦时,居民用电量达到1450万千瓦时。为村里供电的10千伏线路共有25条,总长81.26千米。
“毫不夸张地说,电改变了望海寨村的命运,也让全村人实现了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望海寨村村委会主任尤强深有感触地说。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12月23日,辽宁营口望海寨村村民赵广平催促着工人往货车上搬运加工好的海蜇。这几年,海产品深加工行情逐年看好,乐坏了赵广平:“海蜇深加工主要靠电,海货鲜活还要靠电加氧,没有电什么也玩不转。”在赵广平眼中,电不仅让他走上了致富路,更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位于辽东渤海湾的望海寨村,是以海为生的小渔村,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成了富足安康的滨海现代化新农村。
电,让小渔村亮堂起来
1978年除夕,有着300余户渔民的望海寨村每家两三盏15瓦的电灯成了装扮春节的点点光亮。
“各家各户注意了,为了不让变压器跳闸,大年三十,每户只允许亮一盏电灯。”大喇叭喊话的声音回荡在村里。
今年70岁的赵广平那时是望海寨村党支部书记。回忆当年,他感叹道:“生活艰辛,我们一家5口挤住在泥草屋里。过年,只有把电灯点上,亮堂了才有些年味儿。”
那时,村里只有一条电线。“村民穷,电金贵,哪敢舍得用。也不敢使劲用,用得多了会跳闸。”赵广平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望海寨村的经济主要依靠渔业和农业。出海不易,在田里干农活也不好过。村民只靠收成根本吃不饱。赵广平的梦想是家人能吃饱饭,村里天天都像过年那样亮亮堂堂。
这种困境终于改变了。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望海寨村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设立营口市鲅鱼圈区;1992年10月,鲅鱼圈区成为国家级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改变渔民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鲅鱼圈电业局在村里和海边一片滩涂上立起了一排排电线杆,安装了路灯,结束了全村只有一条电线、晚上就漆黑一片的历史。
电,点亮了整个渔村,更点亮了渔民们的心。
1993年,赵广平的大儿子结婚办喜事。家里用口挪肚攒的钱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结婚那天,赵家院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大家伙儿除了前来祝贺,最主要的还是想亲眼看看电视机是个啥样子。
“都是国家政策好,渔村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这是赵广平内心最直接的感受。过了不久,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也逐渐进入了渔民家。
电,让渔民走上致富路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望海寨村紧挨着的渤海湾海域是优质的海蜇和鲅鱼产地。
2000年,在赵广平的带动下,渔民们成立了海蜇加工厂。每年9月、10月两个月的加工季,电都不够用。海蜇加工机半个小时就要停一次,影响了深加工的产量和品质。这可愁坏了赵广平。
赵广平想找电业局帮忙,但心里七上八下没有底。“当时我合计加工厂一年就用两个月的电,能管我们吗?”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难题解决的速度比他预计的要快得多。
5月的一天,望海寨供电所员工董庆爽和王宇带着工具,拉着变压器来到了望海寨村。“那时就想,海货加工不能拖延,得趁新鲜赶紧加工好,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不能因为电耽误了渔民们致富。”今年48岁的董庆爽回忆道。
“真是多亏了电业局,那几个小伙子加班加点,只用了两天就帮我们把变压器安好了,真及时。”赵广平说。
随着农网建设的推进和不断改造升级,望海寨村先后有了3台100千伏安变压器。海产品加工厂也多了起来。渔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破旧的小渔村变了模样。村貌日新月异,道路整洁宽敞,夜晚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望海寨村村民从300余户增加到5000余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3.5万元。
截至2018年10月,望海寨村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亿千瓦时,居民用电量达到1450万千瓦时。为村里供电的10千伏线路共有25条,总长81.26千米。
“毫不夸张地说,电改变了望海寨村的命运,也让全村人实现了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望海寨村村委会主任尤强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