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严金昌,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40年前,我和其他17位村民一起立下生死状,实施大包干,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选择了土地使用上的“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小岗村吃的是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穿的是大补丁、小补丁,层层叠叠摞补丁。我小时候拉着父母的衣袖出门乞讨,成了家有了孩子,又得拽着孩子的手挨家挨户要饭。那时候很苦恼,我们有田有地有力气,有牛有犁有耕耙,为什么就吃不上饭?
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小岗村生产队人均年收入只有22元钱,每天的口粮只有二两八钱,人是顿顿吃不饱,夜夜睡不着。要说是什么让我们选择了大包干,只有俩字:活命。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劳动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农民种地才能有自主权,才能有饭吃。
于是,当年11月24日夜里,在村西头严立华的家里,我们18个人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在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契约上写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苍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庄稼大丰收,那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家家都收那么多粮食,干了一年够吃五年的。有的家里都放不下,粮食都堆在外面。
1982年,大包干在全国推广时,我们小岗村已经迎来了第4个丰收年。那一年,供电局来小岗村勘查电线路径,研究供电方案,栽下了数百基水泥杆,装上了变压器,把电线拉到各家各户。小岗村人祖祖辈辈靠油灯照明的历史彻底结束了。通电的第二天,我就进城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全村大部分人都来我家看电视,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大包干以后,虽然小岗村实现了可喜的粮食连年增产。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又有了新的困惑,那就是沈浩书记说的“一朝越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门”。“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村,在经济发展的路上却“赶了个晚集”。
只有改革才有奔头!我们在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带领下,启动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跳出种粮单一结构,走向规模经营,回归了土地利用上的“合”。
我家里的3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亩地每年有800元的租金。家庭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后,我的孩子经营起“农家乐”,还有的开了澡堂和超市。我自己开起了饭店,大小空调就装了15台。小到电闸开关,大到家用电器的安装与维护,只要一个电话,供电所都能帮我们解决。
随着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村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村民家家住上了前店后宅的楼房,户户都有了私家车,村里的泥巴路也改成了柏油路。买汽车、住楼房,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后,小岗村的发展迈入新阶段。小岗村探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通过“公司+品牌”等形式,小岗村将有形、无形资产折算成4288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人均股份705股,每股10元。成立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今年2月9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我们近百名村民代表聚集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小岗村完成了“农民变股东”的转型。现在,关心村集体发展的人多了,大家都期待村集体越来越旺,分红越来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
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供电企业专门建设了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听供电所所长介绍,现在小岗村的所有10千伏线路都实现了“手拉手”,环绕小岗村的有两座35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和3个电源点,小岗村的用电可以高枕无忧了。我听说,经过这些年的农网改造,小岗村户均容量已经达到4.02千伏安,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达到了电气化村标准。
40年来,小岗村之所以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觉得,第一是党的政策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些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第二是我们有不满足、不懈怠、不停步的发展意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第三是有像沈浩一样的带头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民干实事,为村谋发展。第四就是有供电这样的基础设施保障,让我们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主办单位: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我叫严金昌,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40年前,我和其他17位村民一起立下生死状,实施大包干,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选择了土地使用上的“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小岗村吃的是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穿的是大补丁、小补丁,层层叠叠摞补丁。我小时候拉着父母的衣袖出门乞讨,成了家有了孩子,又得拽着孩子的手挨家挨户要饭。那时候很苦恼,我们有田有地有力气,有牛有犁有耕耙,为什么就吃不上饭?
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小岗村生产队人均年收入只有22元钱,每天的口粮只有二两八钱,人是顿顿吃不饱,夜夜睡不着。要说是什么让我们选择了大包干,只有俩字:活命。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劳动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农民种地才能有自主权,才能有饭吃。
于是,当年11月24日夜里,在村西头严立华的家里,我们18个人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在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契约上写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苍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庄稼大丰收,那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家家都收那么多粮食,干了一年够吃五年的。有的家里都放不下,粮食都堆在外面。
1982年,大包干在全国推广时,我们小岗村已经迎来了第4个丰收年。那一年,供电局来小岗村勘查电线路径,研究供电方案,栽下了数百基水泥杆,装上了变压器,把电线拉到各家各户。小岗村人祖祖辈辈靠油灯照明的历史彻底结束了。通电的第二天,我就进城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全村大部分人都来我家看电视,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大包干以后,虽然小岗村实现了可喜的粮食连年增产。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又有了新的困惑,那就是沈浩书记说的“一朝越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门”。“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村,在经济发展的路上却“赶了个晚集”。
只有改革才有奔头!我们在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带领下,启动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跳出种粮单一结构,走向规模经营,回归了土地利用上的“合”。
我家里的3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亩地每年有800元的租金。家庭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后,我的孩子经营起“农家乐”,还有的开了澡堂和超市。我自己开起了饭店,大小空调就装了15台。小到电闸开关,大到家用电器的安装与维护,只要一个电话,供电所都能帮我们解决。
随着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村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村民家家住上了前店后宅的楼房,户户都有了私家车,村里的泥巴路也改成了柏油路。买汽车、住楼房,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后,小岗村的发展迈入新阶段。小岗村探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通过“公司+品牌”等形式,小岗村将有形、无形资产折算成4288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人均股份705股,每股10元。成立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今年2月9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我们近百名村民代表聚集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小岗村完成了“农民变股东”的转型。现在,关心村集体发展的人多了,大家都期待村集体越来越旺,分红越来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
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供电企业专门建设了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听供电所所长介绍,现在小岗村的所有10千伏线路都实现了“手拉手”,环绕小岗村的有两座35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和3个电源点,小岗村的用电可以高枕无忧了。我听说,经过这些年的农网改造,小岗村户均容量已经达到4.02千伏安,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达到了电气化村标准。
40年来,小岗村之所以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觉得,第一是党的政策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些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第二是我们有不满足、不懈怠、不停步的发展意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第三是有像沈浩一样的带头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民干实事,为村谋发展。第四就是有供电这样的基础设施保障,让我们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