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访谈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秦海岩:紧抓上市新契机 引领产业新发展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1-06-01 00:00:00

  紧抓上市新契机 引领产业新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访谈

  近期,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三峡能源”,股票代码“600905”)即将迎来上市,成为中国电力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和A股市场新能源板块的“压舱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希望三峡能源以上市为契机,进一步运用好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继续引领我国新能源产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

  记者:

  您如何看待“十四五”期间,中国风电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

  秦海岩: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我国风电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作为落实“30·60”目标的主力军,风电的发展必须提速,“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2.5亿千瓦以上的开发规模。从目前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年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不存在“天花板”。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相关机构对我国风电技术开发量的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巨大,陆上140米高度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1亿千瓦,海上水深50米、海域100米高度技术可开发量约4亿千瓦。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风能资源还会增加。

  二是构建以风、光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不存在技术瓶颈。结合中国现状来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具备条件。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相关机构开展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如果风电装机25亿千瓦、光伏装机26.7亿千瓦,按照全国小时级的风光发电和需求侧电力电量互动平衡,不用储能和需求侧响应,仅靠风光就可以提供全国67%的电力电量需求,同时弃风弃光比率不到8%。”

  三是消纳空间不会受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报告《中国能源转型与“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增量电力需求1.8万亿千瓦时,存量煤电退出4053万千瓦,由清洁能源满足增量电力需求和替代存量煤电退出,对应“十四五”期间需新增风电装机2.9亿千瓦,清洁能源年均新增5800万千瓦。

  四是产业基础成熟,足以支撑产能的扩大。过去30年,在技术创新、规模效应的双重促进下,风电设备价格降低了70%以上,风电场开发造价降低了近50%。同时,风电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通过模块化设计、自动化设备应用、工艺优化等,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如叶片生产时间从最初的48小时已降至目前的24小时,风电已成为技术成熟、成本优势明显的电力来源。

  记者:

  “十四五”期间,风电产业发展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如何解决?

  秦海岩:

  第一个挑战是开发规模如何保证,开发空间如何布局。“十四五”期间,风电要实现每年5000万千瓦以上的新增装机,如何布局开发空间是最大的问题。解决不好,产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快速增长。为此,“三北”“中东南部”“海上”这“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构建优胜劣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竞争秩序。当前,行业中出现了一个不好的势头——设备“价格战”。如果大家的竞争是基于质量技术标准,在一个基准线上进行价格比拼,显然无可厚非。最怕的是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质量和可靠性一定是行业发展的底线。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很多项目开发中存在“以投资换资源、以资源换订单”的做法,而非基于质量、技术、成本来择优挑选设备供应方,大家不是在公平的环境中展开竞争,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于相应政策的约束和健康市场环境的形成。

  第三个挑战是电网如何适应高比例的新能源发电场景。中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风、光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将高于80%,这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需要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跨省跨区的联络线路建设,提高跨省跨区的电力交换交易能力。二是未来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与有源负荷将迅速增长,需要提高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借助互联网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等各类资源,进行协同化运行控制和市场交易。

  加快灵活性电源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我国电力系统内传统电源的灵活性资源,如推进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同时建设投资成本低、启停迅速的天然气发电机组。二是发挥各类储能技术的优势,来满足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调度需求。比如,按照功率计算,蓄电池的价格很低,但按照蓄电量计算,其价格最高。因此,可以将之用于用电负荷高峰时段的消纳和补偿。而氢能恰恰与之相反,适合用作季节性或更长时间段上的消纳和补偿,抽水蓄能则介于这两者之间。电力系统内不是缺乏灵活性资源,而是缺乏调动这些灵活性的市场机制。

  建立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需要的市场化机制。依托能源互联网技术构建下一代智能电力系统,在数据和网络的支撑下,电力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实时定价,从而回归真正商品属性,价格将取代频率成为调节供需平衡的有效信号,从之前的供应按需求调整变为需求“随风而舞”“随光而动”。

  记者:

  众多国家将海上风电作为加快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路径,对于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有何战略意义?

  秦海岩: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对带动沿海地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自给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以及迈向海洋强国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有助于加快沿海省份能源转型进程。我国沿海省份经济发达,总耗能约占全国的一半,且用能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减排压力大,能源结构亟需调整。依靠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加速开发海上风电,可以有效推进沿海地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有利于实现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我国广东阳江、江苏如东等地具备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的良好条件,可以通过产业配套,集合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价值,打造出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第三,有利于确保我国沿海地区能源供应安全。

  第四,海上风电涉及众多高端装备制造的尖端技术,将带动东部省份在高端轴承、齿轮箱和大功率发电机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具有前瞻性的海洋测风、海洋基础、海洋施工和专业船舶设施研究等工作也会伴随海上风电技术开发而开展。

  第五,发展海上风电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高度契合。

  记者: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海上风电经过“十二五” “十三五”的积累发展,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何在?

  秦海岩:

  技术创新始终是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多学科融合、多技术交叉的系统工程,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创新空间广阔。未来,海上风电技术将围绕以下几条主线演进:

  一是大型化。对于海上风电而言,无论是机组容量,还是叶片,一直朝着更大、更长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已经达到10兆瓦,最长叶片的长度达到102米,今年年底,在三峡福建海上风电产业园,还将研制出12兆瓦以上大容量机型。应用更大的风电机组,有效提高了风能利用效率,并大幅降低初始投资、安装施工成本、运维成本等,由此带动度电成本持续下降。最新的风轮叶片直径已经突破200米,可以预计未来3至5年,相同风电场的发电量有望再增加3倍左右,度电成本可以再降一半。

  二是智能化。近年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智能化、互联化成为海上风电产业的重要特征。

  三是专业化。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提速,以及项目开发逐步走向深远海,对运输、安装施工、运维等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安装船、铺缆船、运维船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需要各方携手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先进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目前,包括三峡集团在内的众多风电企业已经开始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比如,隶属于三峡集团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三峡能源001号”,是一艘配备先进设备的海洋工程船舶,可将风电机组和基础运输至风电场址,并进行定位与安装,具备国内主流大功率风电机组机型吊装能力。此外,三峡集团还在建造2000吨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与3000吨全回转起重船,势必会大大增强我国的海上风电安装施工能力。

  记者:

  三峡能源提出要打造“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战略目标,您如何评价?

  秦海岩:

  三峡集团参与水电开发已有近30年的历史,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2006年,三峡集团就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积极探索近海风电的开发,开展了近海风电机组安装及关键技术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对海上风电施工建设以及专有设备进行过系统研究,再加上雄厚的人才和资金储备,这些都为三峡集团深度参与海上风电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10多年来,三峡能源有序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业务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12月底,累计获取海上风能资源超3000万千瓦,投运项目遍及江苏、辽宁、福建、广东等省份,装机规模超130万千瓦。广东、福建、江苏区域的五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已现雏形。在此过程中,三峡能源始终坚持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战略目标,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大力开展创新工作。

  以福建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电场为例,它是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项目,国内外8家整机厂家的大容量机组在这里同台竞技,旨在为规模化开发东南沿海海上风能资源遴选出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先进的海上风电机组,并进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进行批量生产。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已形成覆盖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装备生产、机组出口、运维和培训四大基地,所生产的风电装备产品销往福建,并辐射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地区,这对于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接下来,三峡能源应当继续坚定落实“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目标,在建设方面,以勘测设计、前期工作、造价控制、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为主线,形成一套完整的建设引领工作体系;在管理方面,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各个环节中,通过精益化管理来提高效益;在技术方面,强化技术创新意识,掌握和储备海上风电的关键前沿技术;在标准规范方面,注重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积累和形成独有的技术标准规范;在人才方面,结合实践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海上风电专业队伍;在品牌方面,通过打磨质量在海上风电领域树立起三峡能源的良好品牌形象。

  记者:

  您如何看待三峡能源上市,有何寄语?

  秦海岩:

  三峡能源的上市,必将为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入更多“源头活水”。此次上市获批,既是对三峡集团深耕新能源领域所取得成绩的认可,也昭示着三峡能源的整体发展将迈入全新的阶段。

  背靠三峡集团,三峡能源自诞生之日起即站在高起点之上。多年来,三峡能源聚焦“风光三峡”和“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战略目标,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实施差异化竞争和成本领先战略,着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资产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新能源公司。凭借持续的全方位创新,三峡能源在风能、太阳能领域迅速开疆拓土,业务遍布我国30个省份,已投产光伏发电、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已是我国新能源行业的中坚力量。

  奋斗正当时,逐梦再出发。“30·60目标”提出后,新能源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期,助推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落地,全体新能源人员责无旁贷,任务艰巨,更需要三峡集团这样的大型央企勇挑大梁,发挥“压舱石”与主力军作用。

  希望三峡能源以上市为契机,进一步运用好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继续引领我国新能源产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在实现“30·60目标”的新征程中书写出更多属于新能源人的精彩华章。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