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能源局把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能源行业优势,广泛动员行业和社会力量,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推进能源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
我国能源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近日国务院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办公室举行的能源行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能源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村用电条件大幅提升。2015年,全面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解决了4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2019年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前达到预定目标,完成160万口农村机井通电,涉及农田1.5亿亩;为3.3万个自然村通上动力电,惠及农村居民800万人。小城镇中心村用电质量全面提升,惠及农村居民1.6亿人。今年上半年,提前完成了“三区三州”、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显著改善了深度贫困地区2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1900多万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条件。
二是农村用能方式深刻变革。电气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农村电气化率18%左右,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用能清洁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21.8%,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秸秆和薪柴使用量减少了52.5%。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更多地用上了电力、天然气和生物质能。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让430多万群众用上天然气。能源保障有力有效,农田机井全部通上了电,农业灌溉成本每年节省100多亿元;脱粒机、粉碎机等大功率用电设备走进千家万户。
三是带动脱贫效果明显。光伏扶贫工程收益稳定、见效较快,直接带动脱贫作用明显。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光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等新模式广泛推广,增加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能源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脱贫带动作用。中央能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定点帮扶87个贫困县,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60.4亿元。
四是贫困地区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能源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7万亿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光伏扶贫收益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给村集体,平均每个村每年可稳定增收20万元以上,很多“空壳村”有了可支配收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帮扶有力提高了农村基层管理水平和脱贫发展能力。
能源与脱贫攻坚关系紧密
事实上,能源与脱贫攻坚的关系非常紧密,这主要是由能源的属性和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所决定的。章建华解释说,“从能源的属性情况来看,能源既是商品也是公共的服务产品,与此同时,能源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没有足够的能源供应保障,我国现代化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脱贫攻坚也不可能实现。”
据了解,我国的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比如煤炭资源主要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四川、新疆、陕西和内蒙古;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藏、四川、云南,这些地区相对来说经济比较落后,能源扶贫在这些地区打赢脱贫攻坚中也显示了独有的优势。
“能源基础设施对脱贫攻坚起了支撑作用。”章建华表示,无电地区电力工程的建设解决了有电用的问题。另外,农网的改造升级、通动力电的工程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用好电的问题,使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与此同时,在章建华看来,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贫困地区群众增收也起了一定作用。能源项目投资大、周期比较长,在建设和运营期间需要大量劳动力,也需要采购大量的建材和生活物资,所以对地方的经济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此外,能源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章建华解释说:“能源项目不仅本身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发展其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所以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明显。”
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在能源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两大难点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工程量大。农村新一轮农网改造要保障如期完成贫困地区通动力电,还有“三区三州”以及“抵边村寨”农网改造,攻坚战难度都很大。
另一方面,工程施工难度大。贫困地区大部分都处于偏远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恶劣,建设输电通道和电网设施要穿越很多崇山峻岭。高寒缺氧、雨雪冰冻、地质灾害等,都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章建华指出,克服这些困难主要有三项措施:加大投资的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发扬勇于拼搏的精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