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吴豪强)10月24,首批10万尾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珍稀特有鱼苗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长江。这次增殖放流活动对有效补充鱼类野外种群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修复长江生态,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放流活动当日,记者对参与放流活动的有关人员进行了现场采访。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向家坝实验站站长曲焕涛说,今年是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和长江十年全面禁渔行动的开局之年,三峡集团组织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开展首次社会化增殖放流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物保护等活动,有利于推动和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良好格局,使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一直相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梁多岗,曾是一名在长江上靠打鱼为生的捕鱼人。长江全面禁渔后,他成了宜宾市一名守卫长江生态的协助巡护员。从“捕鱼人”转变为“护渔人”,梁多岗深有感触。他说,由于过去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长江里的鱼一直在减少。20多年前,长江里各种鱼都很多,他几乎每天能捕鱼几十斤、有时多达上100斤。但近几年一般每天只能捕鱼10多斤、很少超过20斤。国家实施长江十年全面禁渔政策,他们心里是支持的,只是有点为生计发愁。宜宾市组建长江生态巡护队时,他和一些同伴主动放下渔具,自愿参加巡护队,从“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虽然谋生的方式变了,但心里是踏实的,工作也很起劲。
罗凯汶是宜宾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次鱼类增殖放流志愿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者,他要在专家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负责放鱼池维护、分鱼等相关工作。工作并不复杂,但要小心翼翼。第一次参与这类志愿工作,罗凯汶显得很是开心,也很负责任。他说,这些鱼儿看着都很眼熟,只是不知道它们的学名及相关知识,把鱼儿放归长江可以平衡和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协调发展,他和同学们都愿意来参加放流活动。趁着工作空闲,罗凯汶自己也舀了一桶鱼放到了长江里。
同为宜宾学院组织来参与放流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子豪说,看到有这么多人参与到增殖放流活动中,说明现在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了,感觉增殖放流这类活动很有意义。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渔业站副站长陈永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最近的监测情况来看,他们目前还没有发现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在天然环境里自然繁殖的现象,通过放流这种模式,能够增加鱼类的种群和数量,逐渐推动它的自然繁殖,实现渔业资源种群的多样性恢复。本次放流30cm以上的长江鲟达5万尾,是国内大规格长江鲟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
今年14岁的曾禹铭是三峡集团移民办组织的“三峡娃娃行*向家坝”活动的一名成员,也是屏山县书楼中学的一名初中学生。现场放鱼时,他来来往往地忙得满头大汗。他说,第一次参加鱼类放流活动,心情有些激动。来放流前,老师曾交待要就本次放流活动写一篇作文。因此,他做得比较认真,对自己放的每一种鱼都进行了了解。他说,他放流了9条长江鲟,20多条水密子(圆口铜鱼,“水密子”是当地俗称),还放流了一些其他鱼。通过放鱼实践,他不仅收获了一些科普知识,还能写一篇好作文。
宜宾市民陈文思一家三口都到现场参加了放流活动。陈文思说,他们特地带着女儿曹艺溪来参加鱼类放流活动,就是要通过参与增殖放流活动,让她更多地认识动物、亲近自然,培养和增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经过现场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允许,他们还将自己买来的两条鲤鱼一同放到了长江里。
今年刚10岁的宜宾市小学生杨钛然,也随他父亲来到放流现场参与放鱼,他一口气放了30多条鱼。他说,看到那些小鱼欢快地游到长江里,他感到很开心。鱼儿回家了,可以让大自然更好更美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