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地方报道

甘肃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积厚成势质效齐升

甘肃省国资委发布时间:2024-11-27 10:39:09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重点难点持续攻坚,取得积极进展,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产业投资近三年平均增长5.2%、26.2%、21.6%、14.8%,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坚持统筹谋划、以上率下,协同高效推动国企改革成势见效

  一是高站位谋划部署。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重大部署后,甘肃省全面总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围绕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扬优势,不等不靠谋划持续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举措。中央方案出台后,努力学深悟透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制定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跳起摸高”确定了改革目标,细化了9个方面46项重点任务,谋划了“创建一流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十个专项行动,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高层次一体推动。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省范围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出席,部署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专门召开全省国有企业廉政教育大会,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省委主要领导对省属企业全覆盖调研,逐户把脉问诊,与企业一道研究谋划改革思路和发展战略,主持召开全省国有企业座谈会,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重点工作,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三是高标准贯通落实。将国企改革作为全省改革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强化督察检查和考核评估,作为巡视审计重点督促落实,建立纪委监委、巡视、审计、国资监管部门对省属企业巡视和审计反馈问题联合督改长效机制。每年制定成员单位、省属企业、市州“三个台账”,每月跟踪调度,每季专题推进,全年考核评估,开展全省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设立“企业家活动日”,广泛宣传典型经验,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包抓联”“六必访”“白名单”等服务企业制度,坚持“无事不扰、有事上门”,形成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抓改革、谋发展的鲜明导向。

  坚持国家所需、甘肃所能,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把“强科技”摆在首位,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项支持、省级科技计划靶向扶持“链主”企业、向企业选派“科技专员”、“院校聘用、企业使用”急需紧缺人才等政策措施,健全定期会商、供需对接、联合攻关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动组建由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近三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5%,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带动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创新联合体7个,攻克医用4N无氧铜制备、高温镍基合金制造等3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二是以改旧育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立足甘肃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大力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矿山、智能工厂74、24、59个。落实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部署,形成了以1个总方案和12个专项方案为主体的“1+N”政策体系,建立了国有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库、设备更新清单、产品和服务供给机会清单“一库两清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甘肃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实施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6+1”行动,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煤基、文旅、中医药、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数据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核技术等未来产业。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居全国第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1%,新能源装机突破5500万千瓦,占比居全国第2位。三是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出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N+X”政策体系,建立由省领导担任链长、省直部门担任执行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的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1户省属企业担任国家工业母机产业链链主,13户省属企业担任省内24条细分产业链链主,探索形成了1条产业链1个实施方案,1张产业链图谱,建立配套企业、技术攻关、短板弱项、对标企业、重点项目5张清单的“1115”产业链发展模式,助力全省打造综合能源、冶金有色等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全省1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规模达1.76万亿元,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5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20%。

  坚持有序进退、拓存创增,多措并举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一是聚焦实业主业着力管好资本投向。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兴省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强化主业管理和投资监督管理,每户企业原则上主业不超过3个、培育业务不超过2个,“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设置非主业投资比例,动态优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更加灵活的投资管理模式,近三年省属企业95%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深入开展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清理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省属企业累计盘活资产3.87亿元。二是聚焦做专做强大力推进整合重组。坚持突出实业、做精一业,强化横向合并、纵向联合及内部整合,完成15组38户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有效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围绕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药业、文旅、电气装备、能源化工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组组建科技、数据信息、工程咨询、生态环保、知识产权等产业集团;围绕支撑保障交通、水利、物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铁路、水利、现代物流领域整合重组;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并购重组工业母机、种业领域市属国有企业,协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三是聚焦协同发展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依托全省重点产业链和国有骨干企业,由省领导带队赴20余个省区市和港澳地区登门开展产业链招商,2023年以来引进“三个500强”企业123家,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51个。全面深化央地产业合作,连续三年举办项目对接活动,累计签约276个总投资7371亿元合作项目,省政府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月一联系、一季一协调、半年一汇报”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全力做好手续办理、要素配置等服务保障工作,累计完成投资2883.5亿元,101个项目建成投运。

  坚持守正创新、有破有立,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

  一是突出抓好董事会建设。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把规范董事会建设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构建了覆盖机构设置、职责权限、运行机制、履职管理等各方面全过程的董事会建设“1+19”制度体系,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现代公司治理示范创建行动,建立外部董事选拔入库、统一管理、能力提升、服务保障、动态调整等机制,全省国有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董事会职权分层分类有效落实。二是突出抓好“三项制度”改革。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质量提升行动,增强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和刚性考核兑现,并在更大范围管理人员中推行,做到“人手一契约、人人有本账、人人担指标”。健全常态化岗位评估机制,增强全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分类细化优化员工市场化退出标准和渠道,2023年省属企业超过80%的管理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有2.8%的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机制、工资总额决定机制,省属企业绩效薪酬占比平均达到50%以上,对全国重点实验室所在企业给予工资总额上浮5%的支持,对“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科改企业”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内单列管理。三是突出抓好对标一流提升。扎实推进一流企业创建,以全面对标为手段,以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质量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引领和企业家培育5个专项行动为载体,“一企一策”确定标杆企业,明确创建目标、路径措施,分层分类创建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15户企业入围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对标管理提升标杆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等创建行动。近三年,省属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提升2.06个百分点、5.8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5.28%,从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提升到良好水平。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