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发展史迎来历史性时刻。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日前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电厂,该国上百年的燃煤发电历史就此终结。作为首个完全淘汰煤电的主要经济体,英国弃煤在国际上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对于一个大国的运转,彻底摆脱煤炭发电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引发另一个思考: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具备立即退出煤电的条件吗?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英国为何能告别煤电。其一,英国经济增长逐步与电力消费脱钩。工业革命后很长一个时期,英国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燃烧煤炭产生的。可以说,煤炭是英国和西方社会工业革命成功的基石,西方国家借助化石能源的能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和资本积累。如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经或正与能源脱钩,电力需求下降。较小的用电增长压力,给煤电退出提供了良好基础。
其二,拒绝煤炭并不代表英国不依靠化石能源。上世纪90年代,北海油气田大规模开发,使煤炭在很大程度上被更为清洁的天然气取代。彼时,煤炭占英国电力供应的比例从约65%降至约35%,关闭了大量煤矿。西方国家发现,天然气发电机组具备比煤电更好的调节性能,足以支撑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随着燃气轮机技术不断进步,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使得一定时期内气电比煤电更经济。此后,随着绿色转型目标提出,发达国家加速拥抱天然气,依靠规模庞大的天然气机组保障电力系统安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居民生活和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用电量还有大幅增长空间。同时,我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较高,将天然气作为主力基荷和支撑调节电源并不安全。虽然英国弃煤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切不可将英国转型路径和节奏进行生搬硬套,过于激进地退煤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在煤炭开发、生产、储运、使用全产业链各环节,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这为切实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更好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煤炭生产环节,从煤矿设计、建设到生产,全面贯彻绿色开发理念。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健全煤矿节能降碳标准体系,促进高能效技术和设备应用,深入挖掘生产系统节能潜力,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是重中之重,不仅新建煤矿要按照智能化标准建设,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更要加快智能化改造。由此,煤炭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在煤炭消费环节,构建多元高效使用体系。煤炭使用环节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终体现。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继续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提高重点行业用煤效能。同时,有序发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