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天山脚下的筑梦者

上海电建发布时间:2024-07-22 14:01:29  作者:杜英宏、王成一、谢天宇

国家重点工程“疆电入渝”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是上海电建建筑公司参建的国家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工程之一。项目所处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高寒县、易灾县。

在这里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一座座白茫茫的雪山。有人对这里大漠美景心驰神往,有人对这里的严寒孤寂望而却步,但对于奋战在公司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项目的团队来说,这片土地是他们的奋斗天地。在这天山脚下一隅,目之所及的是起重机忙碌作业,混凝土搅拌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每年超360亿千瓦时的新疆清洁能源输入重庆的规划,在这群电建筑梦者的手中正在逐步实现。

应项目召开“疆电外送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邀请,我有幸来到这天山脚下一隅,一起走进这群幕后英雄,听一听天山脚下筑梦者的故事。

一、科学避风拼进度

前往项目的皮卡车沿着天山一路前行,车窗外没有一处不是雪山的绵延,雪山上飘飘荡荡的白云那么近又那么远,整个天地就是蓝白相间的大画盘,这些视频或照片之景,真真切切地倒映在我的眸子里,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来之前就听项目的人说,在这里说话,只能听到一半,因为还有一半被来自东南西北的风,吹得七零八落。直到了项目后才知道什么叫漫天的“疾风”,什么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650米,冬季严寒,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蒸发量1638毫米,6级以上大风一年达200多天,极大风速能达到50.28米每秒。戈壁不像沙漠,它没有沙子,只有石子,风暴来时,漫天飞舞的石子让设备吊装及安装作业更是寸步难行。难怪边塞诗人岑参形容说:“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百米的沙墙迎面而来,一瞬间就天昏地暗。” 刚调到项目不久的孙培治拿出手机上初见沙暴时候录制的影像,回忆着当时那段惊险的经历。“当时我们躲在办公室里,看着外面外边一片黄色,车子被吹得左摇右摆,什么也看不清,只能听到石子击打墙壁的啪啪声。沙暴散去,篮球场上的架子被吹倒在地,车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浮尘,光面玻璃变成了“毛玻璃。”

围绕科学避风这道绕不过的课题。经验丰富的安全总监胡飞提前做足了功课。他一方面在施工现场搭建现场微气象站以及环境检测系统,及时动态分析气象信息;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无风大干,小风快干,大风不干的措施,精准制定施工安全方案,科学规避气象变化对施工作业的影响。三是在临建办公和生活区,来风向墙外都建一面挡风墙,减小或缓冲大风的影响。每当风速超过安全风险峰值后,作业人员会得到项目部的温馨提示,及时返回休息区。此外,项目还为每个工人配了护目镜,最大程度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保障。

如今,巴里坤的风依旧不停地怒吼。但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主控楼、换流变轨道基础、阀厅、防火墙、辅控楼拔地而起,在阳光照耀下,与远处雪山交相辉映,一条能源的“巨龙”正拔节成长。

二、样板引路筑精品

清晨的太阳刚刚升起,不到上班的时间,项目经理翁旭便套上蓝色的工作服和工作帽,来到工地上仔细检查施工质量和安全……一圈走下来,两个半小时,边走边看边检查,去的时候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立即落实整改,周而复始持续着,为的是将每一面防火墙都打造成“样板”。

在项目门口的“安全质量主题公园”内,一面清水混凝土防火墙样板被高高耸立,格外显眼。作为项目混凝土施工的样板,其细腻如镜面般的质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作为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工程的关键节点之一,低端换流变及防火墙混凝土浇筑方量近4400m³。但由于项目现场位于三塘湖大风区段,浇筑施工期间,现场平均气温在-4℃左右,而大风低温天气更是严重影响混凝土浇筑作业,极易造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保温难、混凝土易收缩开裂等施工难题。

翁旭带领团队超前策划,坚持用创新思维和先进理念推动技术创新,结合当地天气恶劣、冬期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张等因素,总结以往施工经验,围绕大风环境下换流站防火墙现浇混凝土抗裂技术开展研究,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一是突出一个“早”字——质量问题“早发现、早策划、早预防”,二是狠抓一个“实”字——抓实“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浇筑注意事项、混凝土强度及配比要求、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及防开裂控制措施。”五个关键点的交底,做好“人机料法环”的精细管理。

项目副经理王德斌介绍:“这里的冬季温度最低能达到零下30度,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我们在实际施工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出罐温度、入模温度、塌落度等关键参数,精确布置浇筑振捣点位。在作业区域搭设暖棚,根据实际的温度,添置暖风炮、棉被等防寒保暖器物,每间隔两个小时安排专人测温,确保环境内外温差满足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

4月10日,项目极1和极2低端防火墙第一板浇筑完成;5月29日,主控楼圆满完成封顶;6月20日,双极低端防火墙顺利封顶,一个又一个节点目标相继实现。面对镜头,他们齐刷刷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再次践行了公司铸造精品工程的承诺。

三、文明建设护环境

在维吾尔语里,胡杨被称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由于它能抗御沙暴,耐得住干旱和盐碱的侵蚀,经得起严寒和酷暑的考验,人们又称它为“沙漠英雄树”。

项目的管理团队由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不到的青年职工组成。工地上迎风飞舞的一面面“青年突击队”的红旗如同沙漠里的胡杨,蕴育着项目青年们面对恶劣的环境,都要敢于挑战、战胜困难。

“别看我现在被晒得又黑又糙,以前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谢天宇笑了笑,随即正色道:“不过黑一点也还好,这是我的奋斗色彩。”00后的他是项目团支部书记,进单位一年不到便主动请缨来到这个项目。刚来那会着实让这个城市里的大学生“吃惊”不小,项目上缺水、缺电、就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接个电话得到处找信号。他时常望着窗外肆虐的风沙,默念着一句话:“青年不奋斗什么时候奋斗!” 他不分昼夜一头扎进工作,一切只是为了将工作做得更细致、事情办得更周到。

除此之外,他每周还有一项“必修课”——捡垃圾。由于当地的风特别大,每次狂风扫过,就会把工地上的塑料垃圾带到空中,吹的到处都是,对当地戈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解决项目上的垃圾困扰,只要是大风过后,他都会带领项目团员青年志愿者,穿上“志愿服者务”的马甲,带着编织袋,手拿垃圾钳,浩浩荡荡的沿着工地周围的戈壁一字排开,低头弯腰,张开袋子,开始“地毯式”清理被大风刮来的垃圾。

“虽然累了点,但基本上每周被风刮跑的建筑垃圾都能清回来一大半。” 自工程开工以来,他们开展青年志愿服务7次,动员青年志愿者300余人次,共清理200余万平方米戈壁滩上的施工垃圾。活动虽小,但人人都做,就形成一种风气,传递一种能量,如今伸伸手,弯弯腰,携手参与当地环境保护,共建美好戈壁生态的行动,成为项目青年们的新常态。

如今,小谢又开始忙着帮项目部筹备首届巴里坤项目建设者诗词品鉴会,青年职工们投稿踊跃。当翻开作品汇编,里面是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文字:迎风筑梦意志坚,天山脚下立银弓。雪山遥望千家暖,电网情深万里通……字里行间激荡着青年人投身特高压建设的壮志豪情,写就这诗行的,是一群电建筑梦者。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