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二十五载建“砼”梦

水电七局发布时间:2022-12-26 14:14:11  作者:徐琳 张吉

同济大学本科、清华大学硕士及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副教授、南京水科院博导,曾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中英同声翻译,可阅读德语和日语专业文献……

丁建彤,有着让人惊叹的履历和能力,他为何选择到水电七局试验检测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从事工程科研工作,并主动申请到施工一线。

因为这里,有他的梦……

扎根一线,怀揣满腔“建砼梦”

初见丁建彤时,他穿着一身系好风纪扣的衬衫,牛仔裤、运动鞋、背着黑色的双肩包、鼻梁上架着的黑色眼镜框,一头精干的短发略带几丝花白,整个人显得严肃、精细、干练又充满智慧。“我叫丁建彤,按照英文姓名的写法习惯是Jiantong DING(建砼丁),也就是浇筑混凝土的壮丁。父亲在取名时,就把我的一生都决定了。”为什么选择到施工单位,他总是自豪地向别人如此介绍。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更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清华大学和南京水科院时,他在学术界非常活跃,多次担任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小组研讨主持人。但在负责完成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白鹤滩、桐子林等多个世界级或者大型水电工程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他的理念受到极强的冲击。他发现不少科研成果脱离实际、难以落地,而一线却有很多技术经济问题需要本事高超的“临床医生”。这让他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只有扎根一线,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国家也越来越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此,丁建彤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施工单位,只为心中的“建砼梦”。

初到七局,一切从零开始。面对自己专业领域缺乏专职科研人员和先进科研设备等现状,他没有丝毫抱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为获得第一手科研数据,他深入高原高海拔、海外一线等艰苦项目,每到一处,都长时间蹲点,认真组织并亲手参与现场试验。

6年间,以丁建彤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为了将研发的纳米材料成功应用于一线施工生产,他的足迹遍布水电七局在巴基斯坦、西藏等地的60多个项目及地区。每到一处,都把工作重心沉到一线,为了准确获得第一手科研的数据,丁建彤要求他的团队:“试验数据精确性,遵循简单试验多做、复杂试验重复做、异常试验多人重复做,才可得出试验结论”。在一线施工现场时,他们总是早出晚归,白天在闷热的隧道中观察施工环境、工序、工艺,亲力亲为地总结展现场试验;晚上就在简陋的板房里不知疲倦地总结施工工艺、讨论纳米材料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试验数据并加以改进。丁建彤身体力行,以科学严谨、扎实苦干、实干求真的工作态度感染和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志。

一个炎热的下午,为了研发出的纳米材料能够及时得到更大范围地推广应用,丁建彤的科研团队马不停蹄地赶路,一行人来不及吃午饭,到马不停蹄地赶路,达京张铁路项目指挥部时已是下午4点,此时施工现场已做好试验准备,于是一行人还没来得及放下行李就便直接驱车赶到试验场地。由于天气的闷热和饥饿,让长时间在隧洞里开展试验工作的雷英强同志突然晕倒,同事将他扶起时,劝告他先回营地休息用餐,雷英强却说在隧洞中匆忙吃完晚饭,便开始了现场试验。这一开始便是一个星期,团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大多数时间都在隧洞中、试验室。由于现场试验条件缺乏,丁建彤抵达项目之后,为尽快解决突出问题,在粉尘环境中,凭着自己的专业判断,直接戴着安全帽伫立在喷射现场,任由喷射混凝土掉落拍打在安全帽,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测试频率、力度和角度,对回弹情况做出分析判断,不断优化工艺,改善喷射混凝土施工性能。这种苦干、实干、求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缓了一会,雷英强同志便强打精神,继续投入工作。事后还因为雷英强的这次晕倒,造成试验短暂中断,恐引起数据不够准确,而不得再次展开多次重复试验,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为培养科研人员、打造专业团队,他亲自挑选施工一线的骨干人员,手把手地教、一个个地带,给他们列书单、布置课题,严格要求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逐字逐句批改研究方案、技术报告,无私传授宝贵经验。并带领团队和清华大学、南科院、西南交大、深圳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开阔眼界。

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现已发展到11人,其中研究生6人,1人在今年被推荐到重庆大学攻读博士。

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科研团队,成立不到5年,便先后参与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3项、水电七局科技项目8项、发表论文11篇、成功研发喷射混凝土纳米材料、抗冲磨剂、渣土包水处理材料、削峰剂、水下修补材料等21类产品,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申报省级QC成果2项,申请专利17项(其中已授权7项),获得2项材料发明专利,并获评“四川省工人先锋号”,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耕耘海外,扬名世界“最高坝”

“在工程科研中,不能只讲技术性能,还要讲经济性。性价比高的技术才是好技术。”这是丁建彤工作的一把标尺,朴实无华却有千钧力。

2020年,水电七局中标巴基斯坦巴沙大坝。该项目被誉为巴基斯坦的“三峡”,是世界上已建和在建最高(272米)、单体混凝土方量最大(1870万方)的碾压混凝土坝。

项目地处印度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独特的大坝结构及环境条件,容易导致坝体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对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提出极高要求。施工期间,正值新冠病毒在巴基斯坦全境肆虐,现场工作进展缓慢,与业主、咨询工程师沟通困难,试验检测条件简陋,一个个难题急需解决。

在这特殊时刻,丁建彤主动请缨,带着前方的希望与期盼、家人的不舍与牵挂,踏上前往巴基斯坦的征程。

临时实验室就建在小山坡上,3个集装箱简单拼凑了3间办公室,试验室是用彩钢棚搭建、一个占地面积不到70平的室内空间……试验物资相当匮乏,小到一片滤纸、大到搅拌机,经常都会买不到,而材料一旦耗尽或损坏,不能及时补充,就会导致试验工作的停摆。

“中医不用任何检测仪器,靠望闻问切就可以看病。我们就中西医结合吧。”丁建彤给大家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

没有装水泥净浆的器皿,测水泥凝结时间怎么办?找废料PVC管进行加工制作。没有立方体试模,测混凝土凝结时间怎么办?找废弃的木板进行加工制作……即便工作环境如此艰苦,在丁建彤的带领下,大家都开动脑筋,以饱满、热情的态度投入到试验中。

项目要求用当地火山灰作为混凝土主要原材料,且混凝土设计龄期为360天,而火山灰的长期性能和综合技术经济效果缺乏量化的关键数据……为了对现场混凝土原材料品质做到精准掌握,丁建彤跑遍伊斯兰堡的水泥厂、项目方圆数十公里内的料源地等。那一段时间,伊斯兰堡水泥厂家朋友圈里满是Dr Ding(丁博士)的身影。

短短几个月,丁建彤与团队通过数十次的技术讨论、上百次的原材料检测、无数个日夜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在这样简易到近乎简陋的试验条件下,开展了中热水泥、天然火山灰、高效减水剂应用及碾压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交了100多页的试验成果报告,相关技术方案获得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交口称赞,为巴沙项目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以筑建“行业一流砼”为梦,无论科研一线还是施工前沿,丁建彤25年如一日,专注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为企业发展贡献了“砼”力量。


丁建彤(左二)与巴基斯坦人员探讨方案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