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世界上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毛泽东
一撇一捺即为人。两笔写成一个人,但要做好人,做成事却要倾其一生。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你简单,世界就简单;你复杂,世界就复杂。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说过,在这个放荡不羁又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如果有人能够忠诚并承担起那份责任,他一定比这个世界更迷人。
当我们把注视的目光投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陡然发现: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源于黄河,根植大渡河的七局人,五十七年劈波斩浪,吃苦不言苦,有痛不说痛,在祖国大地、山川河流筑起一座座史诗般丰碑。
在变与不变的史册里,也曾默默无闻,也曾感天动地……
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初心
五十余载风雨兼程,五十余载薪火相传。
1969年,作为第一批出生在五一五工程指挥部龚嘴医院的程勇强,称得上是标准的“水三代”。“爷爷是建设黄河三门峡的元老,父亲也是第一批从三门峡转战大西南龚嘴水电站的先锋。”一直以来,这个身份让程勇强倍感自豪。
彼时,“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红标语贴得满工地都是。父辈们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饱含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豪情,义无反顾的投入大三线建设。
“高耸入云的大山,龇牙咧嘴的峭壁,蜿蜒崎岖的道路,绕顾四周,群山环伺,纵生出翅膀,也感觉插翅难飞。”面对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和程勇强父亲一起抵达龚嘴的首批七局人,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三个石头垒起了一口灶,砍两麻袋野草席地就成了“床垫”,以一百把铁锤、两百根钢钎,六十盏马灯,就此打响龚嘴水电站建设第一炮。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既然来了,就得安下心来,全力以赴把这个电站建好!”简陋的施工设备,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吓退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顶风冒雨、战天斗地如火一般的激情。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成千上万的七局人横刀立马,顽强奋战,用热血、青春、豪情和汗水铸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包容、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七局精神。
1978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这一天,龚嘴水电站七号机组胜利并网,标志着电站实现全部投产发电。这是一群人的付出,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企业的担当。
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9岁的程勇强默默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长大要像父亲一样,自强不息、坚韧奉献,为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8年,从眉山技师学院毕业后,19岁的程勇强正式加入水电七局。
这些年,他跟随七局的脚步,行走于名山大川,辗转在广西、四川、广东、海南等地,参与建设了世界第一高混凝土双曲拱坝——锦屏水电站、世界第一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龙滩水电站、中国首个海岛绿色抽蓄电站——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大小小十余个水电站。
“很幸运,跟着七局,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程勇强坦言,这些年在项目上经历了大干时期,连续三天没合眼,最后累到躺在宿舍睡了一整天;也遭遇过项目前期物资匮乏,没有干净水源,只能在下雨时用盆子接屋檐水烧着喝;还忍受过常人不能及的寂寞,在了无人烟的地方待了五年……但从未想过退缩或放弃;在他看来,这是水电人与生俱来的坚韧与担当。
他粗略的估算过,工作30余年,结婚、生子、逢年过节休假,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竟不足2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出生不久就回到工地上。再次回家,女儿能跑能跳,能说能笑了,但面对我这个血肉相连的至亲时,眼睛里面流露出来的却是胆怯与陌生。想要靠近她一点,却被吓得哭着转身跑掉了……”谈及家人,他声音哽咽,往事的一幕幕都像针尖扎在内心深处。
对于水电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有的人小孩都快毕业了,从来没有接送过孩子上下学,难得去开一次家长会,还走错了教室;有的人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回家之后上个厕所小孩都紧紧的守在门口,生怕电话里的爸爸妈妈又悄悄的离开;有的人常年在外做工程,与妻子儿女长期异地、感情淡薄,家庭最终走向破灭;还有的人一生都辗转于水电建设,却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停留在了山水之间……
“这就是水电人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最生动的写照。”而正是这样的一个个小家,才成就了今日的七局“大家”。也正是在一代代七局人的无私奉献下,水电七局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工程遍布全国各地以及亚、非、欧、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三大主业、六大业务”协同发展格局,位列四川省百户大企业大集团第37位、百强企业第28位;荣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工程质量信得过企业,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变的是创新,不变的是坚守
2020年12月11日,是科技工作者肖铧职业生涯最难忘的一个日子。
这一天,水电七局研发的科技“利器”——灌浆与锚固智能化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出现在以“智能时代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为主题的中国质量协会舞台中央,一举拿下中国质量技术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技术一等奖。
这不仅是水电领域的一个重大革新,也是土木建筑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对整个土木建筑行业的肯定。
作为成果研发团队主要成员之一,谈及成绩的取得,肖铧说除了归功于团队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灌浆与锚固智能化创新研究外,还得益于水电七局一直以来坚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时光倒回1979年,铜街子水电站建设时期,电力工业部科技司组织考察团前往日本考察学习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由于日本企业知道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对我们封锁了所有核心技术。
“看还是让看了,只是隔得远远的看一下,实验室也是远远的看一下,然后就回来了。”当时在日本的困窘与心酸经历,对于七局人来说是个一辈子都需要铭记的教训。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七局人猛然发现,科技实力决定着行业力量的对比,也决定着各个企业的前途命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与竞争中保持优势强势乃至领军之势,答案不言而喻,是科技创新。
生于山,立于山,七局人生来就有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回国之后,他们经过长达三年的室内实验,历经无数次的核算和调配,终于掌握了碾压混凝土施工的配方,最终实验成果成功应用到主体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施工技术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创新是带动企业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点亮企业智慧光芒的燎原之火,更是催生企业新动能新优势的‘强力引擎’。”一路走来,七局人始终保持着敢于竞争、勇于跨越的创新进取精神,在一代代七局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随处可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俯拾皆是。
在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建设全周期,七局人大力推动项目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运用融入工程建设中,为京张高铁的顺利开通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EPC水电项目——杨房沟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七局人创新管理模式,率先开启对EPC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新常态下水电市场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方向,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
五十余载春风化雨,一代代七局人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他们靠科技创名牌,用名牌壮实力,在科技之光映照下,拿下10项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4项鲁班奖、11项国际里程碑奖、8项詹天佑奖,荣获了中国首座海外优质工程金奖、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百强第一名,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重大科技奖项上百项,专利、工法、成果上千项。
变的是地域,不变的是拼搏
从特区到大湾区再到先行示范区,这是深圳的伟大跨越,更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跨越,标志着当代中国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与运用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坚持与发展迈向了新境界。
2012年,第一批“川军”出川南下深圳,承建第一个地铁项目——深圳地铁12号线,吹响了全面进入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领域的嘹亮号角,也奏响了加快水电七局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劲足音。
转眼十年过去,纵览水电七局在南方的发展脉络,承建项目从一个裂变到50余个,业务领域从施工到投资,工程属性由地铁扩展到房建、铁路、水环境治理等,业务范围从深圳辐射至福州、东莞、广州、惠州、珠海、阳江等城市,市场版图不断扩张。
成绩背后,是这群南下新兵不懈的闯荡、拼搏与奋斗。
“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都是以成败来论英雄,必须要以数据说话。”这是龙岗平湖项目所有人的共识。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团队,面对紧张的工期和点多面广的工点,超前策划布局,一改以往水电领域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创新实行“全员协调全员安全”制度,全力打造“深圳速度”+“龙岗特色”。一年时间完成黑臭沟治理56条,实现正本清源和雨污分流小区768个,海绵城市建设点完成180个……施工高峰期,三个月时间完成5个亿产值,刷新了南方分公司项目施工历史纪录。
深圳,见证了这群南下新兵的快速成长史,也见证了一个“城市建设者”在推动深圳发展所展现的基建韬略。
而这些,仅是七局人奋勇拼搏,助推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勇于开拓、砥砺奋进的七局人牢牢把稳国家发展脉动,牢固树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跟国家和重点地区战略规划,立足大基建、聚焦水能砂城数、集成投建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长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市场区域,相继落子多个重大项目,逐步形成了区域发展全面开花之势。
变的是考验,不变的是担当
上世纪60年代末,七局有一部分人勇敢走出国门,飘洋过海,前往叙利亚、伊拉克、朝鲜等国家援建水电工程。
半个世纪后,七局人勇担使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承建印尼雅万高铁项目。
“这是中-印尼两国元首共同确认的中印尼发展战略对接和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全球的目光都高度关注着。”所有七局建设者都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单,印尼雅万高铁建设遇到的挑战与困难可谓空前。“中印尼员工间文化的差异、当地市场物资的匮乏,独特的热带火山堆积层,特有的热带雨林气候,种种因素都与国内高铁的施工大相径庭,也在无形之中给项目施工增加了诸多难度。”
然而考验并不止于此,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雅万高铁项目扛住疫情重压,“防疫情,保生产”,双线齐头并进。在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圆满完成3号隧道贯通、DK655特大桥线下主体工程完工暨刚构连续梁合龙、中国海外首个高铁轨道板场中方预制任务等重大节点目标。其中3号隧道贯通刷屏央视“朝闻天下”、“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联播”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收获无数掌声。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在七局人眼里,做好海外工程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捍卫企业荣誉、树立责任担当的重要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疫情突发,全球各行各业被迫进入“暂停状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和建设者,水电七局在全球10余个国家同时建设28个海外项目。疫情爆发后,七局人心系家国、胸怀大局,从“全球扫货”支援国内,到“带疫解封”坚持生产,1300余人顽强坚守,970余人逆行出征。他们以勇当先锋的责任,猛冲在前的拼搏以及敢打硬仗的勇气,坚守奋战在海外一线,为七局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创造了国际业务的高光时刻:中标中国电建海外第一大单——巴基斯坦最大水利枢纽工程巴沙水电站;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PKM高速公路顺利移交,外交部发言人多次点赞;北马其顿KO高速公路全线最大跨度现浇桥左幅悬臂段全部完工,成功攻克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
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在建项目停工……谁也没想到,一向以速度闻名的深圳特区,受疫情影响,被迫按下慢行键。
2022年3月13日,深圳动态清零战“疫”,正式打响。
“我是党员,身体素质好,已完成两针疫苗注射,我报名……”严峻形势下,在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安全的同时,七局人毅然扛起央企责任,积极融入特区战“疫”一线,相继成立了三组“防疫志愿突击队”,服务于龙塘社区简上村、玉翠社区玉翠新村等多个防疫“关口”,一周时间,累计支援88人次,服务居民核酸检测3万余人次、电话核查4000余人居住信息,防疫志愿服务得到街道办高度肯定。
抚今追昔,历史记录下了共度时艰的日子,也沉淀下了饱含温情的央企责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数以万计者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难突如其来,消息震惊世界。
饱受磨砺的炎黄子孙,负重自强的七局人,在灾难降临时又一次站在一起,挺直脊梁,火速投入抗震救灾,释放博爱,受到全国总工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表彰。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级强烈地震。这一刻,“我们不仅是电建人,我们更是芦山人!”七局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
抢险救人,捐款捐物,灾后修复,七局人的身影贯穿着整个芦山地震前后。
2018-2022年,七局人全面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定点帮扶甘孜州德格县亚丁乡吉黑村、吉陇村;多次发起主题捐赠活动,先后筹集2600余斤爱心物资,翻过折多山、跨越海子山,穿越800公里,温暖牧民们的寒冬,点亮适龄学童的求学之路。
时间不仅是串代码,更带有真情。这些年,七局人在西藏,勇担使命,成为首家涉足日喀则灾后重建的央企;在德格,心系同胞,捐款百万修建竹庆乡中心学校;在康定,传递爱心,为美丽新村建设捐款100万元;在北马其顿,走进居民家中,为年长者送去中国式温暖;在巴基斯坦,捐款捐物建学校,无偿为“铁哥们”修葺加固便民桥……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目标、新的号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七局人,正牢牢把握“一核多维、六业并举、两场互动、三链融通”的高质量发展密码,奋力书写新时代赶考路上的“七局人答卷”。
龚嘴水电站地下厂房野外炊事班
党员突击队在汶川大地震中抢险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洞堵水施工
项目职工转移受灾群众
建设者庆祝雅万高铁3号隧道贯通
建设者奋战在粤港澳大湾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