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企业一员、身处企业一岗、身担企业一责,每个人都应守土有责,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员工,才是一个以企业为家的员工”。
电建核电公司土建检测技术人员郝宏军,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朴实、敬业、创新”的篇章。
百折不挠,清水混凝土的守护者
2016年,41岁的郝宏军只身前往国电兰州热电2×350MW“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这个建立在“黄土高原”之上的项目,在项目刚开始便遇到了大难题,施工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粗细骨料含泥量大、当地商混公司技术人员水平低等诸多因素影响,项目“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始终无法达标,存在巨大的质量问题,项目进展陷入泥潭。
时不待人,项目不能无限期停滞,清水混凝土质量问题必须攻克。作为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将”,同时又是检测专业的“大拿”,在此时被委以重任。作为检测出身的他,混凝土调配方面并无经验,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在无数次失败下,工期越来越紧,项目压力越来越大,郝宏军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清水混凝土项目攻坚又陷入了黑暗中。团队里的“小伙子”问郝宏军,“郝工,都失败这么多次了,咱们还能做出清水混凝土吗?”面对质疑,郝宏军定了定神说“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一边鼓舞着团队,一边静心沉思问题根源。原材料一样一样的替换不行,是不是可以两种或多种一起调配?找到思路的他瞬间容光焕发,目光坚定。经过一系列实验,最终发现原来是粗砂中含有石子影响砂率、外加剂的成分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影响了结构实体的外观质量。通过改变外加剂成分,经过无数次调配,最终成功的配制出了“粗砂卵石清水混凝土配合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解决了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等卡脖子问题,监理与业主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道:“郝工,把混凝土配制成了镜子”。
厚积薄发,核电新征程上的先锋军
有了“清水混凝土”研制的经历,郝宏军像是打开了创新世界的新大门,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适逢核电公司提出了“核电领先,国际优先”的战略方针,把核电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军“核电”领域,防辐射混凝土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储备。该公司在此项技术上还比较薄弱,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为了紧随工程建设的步伐,郝宏军再次被公司委以重任,带领研制小组成员尝试研制复合骨料防辐射混凝土。有了之前的经验,他在防辐射混凝土研制更加得心应手。郝宏军带领团队通过反复的原材料试验、配合比分析与混凝土试配,优选了具有极佳性能的原材料,然后利用双掺技术,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化热性能,密实了混凝土,有效的屏蔽射线且不形成二次射线,防辐射混凝土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该项技术填补了该公司核电混凝土配制技术上的一项空白,也为该公司承建核岛工程做好了技术储备。
将研究转换为生产力的同时,他及时总结成果经验,编制了“研制复合骨料防辐射混凝土”成果技术总结,一举获得了“2019年度电力建设质量管理一等奖”、“2019年度水利电力质量管理一等奖”。
再接再厉,垃圾电站中的开路人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垃圾作为新型能源用来发电,实现了变废为宝。尤其是近几年,垃圾电站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电建核电公司也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拓展垃圾发电市场领域。
要保持充沛的市场竞争力,就要有先进的技术成果做支撑。垃圾池耐腐蚀能力便是检验建设质量成果的关键。为了攻破此项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郝宏军再次扬帆起航,开启了新一轮的研制工作。
面对陌生领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请教各方耐腐蚀混凝土专家,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仅用半个月的时间,他便从垃圾电站施工“小白”转变为技术“百事通”。垃圾池混凝土的研究也随着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水到渠成。他利用水性环氧树脂填充了混凝土中的空隙与微裂缝,增强水泥与砂石之间的粘结力,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与耐腐蚀性,避免了垃圾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和因腐蚀导致垃圾池维修的昂贵费用,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为垃圾电站市场开拓提供了充沛的竞争力。
他编制的“垃圾电站垃圾池新型耐腐蚀混凝土”技术总结,凭借着极佳的推广价值和生产效益,层层突围,被评为“2020年度电力建设质量管理一等奖”。
如果说人生需要沉淀才能厚积薄发,那么从41岁才走上创新科研道路的郝宏军便是。
郝宏军说:“梦想由于奋斗而被定格,生命因为梦想而显璀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哪一岗位,干什么工作,只有充满激情,怀揣梦想,定有所学,必有所会,终有所得!”
“郝工,今年准备了什么课题?”“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