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连博士进入中国电建成都院工作,已有第十七个年头。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把自己铆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这是赵桂连的浪漫和执着,用自己的坚守、进取把异乡变成了家乡。
“西南是水电人的舞台。”面对新员工的不解,她云淡风轻地说出当年离乡背井,远赴西南投身水电建设的原因;矗立在山间峡谷的工程见证着她挥洒的青春,燃烧的热情。
成都院水电站过渡过程分析技术带头人、地面钢包气垫式调压室应用探索者、先进生产者、设计分公司水工部专业副总工程师等头衔是组织对她的鼓励与认可。工作当中的她只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对设计产品严格要求的“赵博士”,一个是对青年员工谆谆教导的“赵老师”。
精工细作,力求完美
从2004年博士毕业,赵桂连已经在水道室默默坚守了快17年。在这荏苒岁月之间,她先后参与了锦屏一级、溪洛渡、大岗山、两河口、亚曼苏等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水电工程的规模、难度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赵桂连对于设计产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编写报告她总是逐字推敲、反复斟酌,做到细致严谨又清晰明了。面对技施蓝图,她总是细致详尽、一丝不苟,在保证技术方案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总是要多想一步地兼顾到经济性和便捷性。技术方案的最终效果不仅仅是由设计环节决定的,施工环节的质量保证也决定着方案效果,因此她总是愿意多考虑一些。
赵桂连常说的一句话是“还能再优化一点”。对于工程优化的信心源自于她强大的理论基础,在工作中很好地践行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程设计理念。在校期间,她的研究方向是水电站过渡过程,工作后便从事水道设计与科研,尤其侧重于引水发电系统。优化出来的不仅是经济投资,更体现的是能工巧匠的技术水准。面对大岗山、锦屏一级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工程设计荣获大奖,得到勘察设计行业高度认可的同时,喜悦之余的她依旧认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同事们都说在赵老师手下干活是安心又不安心的矛盾过程。安心在于赵老师总是对同事的设计产品考虑全面、把关严格,不安心在于赵老师总是能够指出设计产品中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同事们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始终快马加鞭。
攻坚克难,进无止境
在西南的高山峡谷设计工程游刃有余之后,赵桂连设计工作环境转为了千里之外的新疆戈壁。亚曼苏水电站属于长引水电站,所处的阿克苏地区属于山麓砾质扇形地、冲积平原区、戈壁、绿洲相间。平坦的地形为引水系统设置高耸调压室带来了技术难度,水流含沙量高的特点也为引水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设计难度。如何解决这些工程难题,成为赵桂连设计工作首当其冲的任务。
难题在前,工程实施的进度不断催促她。赵桂连依托成都院参与的国内外各个已建地下气垫式调压室结构,掌握气垫式调压室的设计理念,在国内首创性地提出了地面钢管式气垫式调压室方案,解决了调压室结构布置的难题。面对水流含沙量高,调压室淤积隐患,赵桂连创新性地提出新型式的支管连接方式。提出方案还远远不够,赵桂连结合新的技术理论,采用先进的分析手段,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亚曼苏电站运行至今,调压室运行状态良好。
面对12米直径的调压室,赵桂连向同事吐露,她还是第一次因为工作难题夜不能寐,作为专业负责人的责任与担当,再一次唤起了她对工程建设的敬畏之心。方法总比困难多,克服掉的难题就是我们进步的见证,这也是赵桂连对青年员工的教诲。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荣誉满身,工作业绩已属往昔,再次轻装前行。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出台以后,赵桂连更加忙碌了。为了响应水电建设的号召,她殚精竭虑地总结一个又一个西藏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的技术难题,下午一个电话往往晚上就要去北京汇报工作,步履不停的她永远前进在推动工程建设的道路上。成都院有的同事在“创业”,有的同事在“守业”,正是“守业”同事不辞辛劳地付出和坚守,才能让“创业”的同事能没有后顾之忧,一往无前地探索。
缘起大渡河,深耕雅砻江,攻坚亚曼苏,奋战大西藏,芳华十七载都付与了大江大河,只为谱出一曲水流激荡的河谷琼音,大漠的烟尘没有减慢她奔向工地的脚步,高寒缺氧的西藏也不能动摇她现场查勘的心,川西桀骜的山路在她眼中已成坦途。
虚心求教、正确定位、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是她的信条;“不需要成为优秀的别人,只需做更好的自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微笑面对生活的,用真诚接待同事,用热爱迎接工作。岁月改变了她的青丝,而内心对水电建设永无止境的追求永葆青春。当她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的时候,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正在喜爱的事业上倾尽全力,她散发的光芒也照亮了同事。
工作中的赵桂莲博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