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可以发生什么?
水电七局成都高新区PPP项目(以下简称高新项目)16个分项目完工,22个分项目主体结构封顶,4个分项目正负零结构完成,公建配套联通工程示范段成型……顺利实现年初既定各项任务目标,“先进工地”、“优秀质量典型工地”、“成都市绿色标杆施工工地”等荣誉纷纷收入囊中。
他们,为什么能?
答案是公司坚强领导,强化党建引领,依靠后方支持,破解管理难题,奏响建设强音!
党旗引领聚心力
高新项目是目前四川省单个投资额最大的公共服务配套PPP项目,是实现成都市形态现代化、业态高端化、文态特色化、生态优美化“四态合一”重要节点工程。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作为政府“三年攻坚”行动的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对各方意义重大。
项目包括14个子项目、45个分项目,分散于高新西区和南部园区,东西方向跨度20公里,南北方向跨度55公里,辐射面积约750平方公里。
建设内容包括农贸市场、养老服务、运动健身馆、文化活动、物业管理、商业配套等6大类、23小类业态,占地面积35万平米,总建筑面积75万平米。
多个政府部门、2家代理甲方、5家设计单位、7家地勘单位、8家监理单位、13家过控单位、7个街道办、21个社区、80余家协作队伍,需与近150家关联单位发生工作对接。
“QQ、微信总有看不完的工作动态,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办公楼人来人往,各类检查一波接着一波……”面对如此大体量、大规模的项目群管理,100多名管理人员深知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面对项目分散、业态繁多、外围关系复杂等诸多困难,项目部针对实际,快速搭建项目管理“四梁八柱”:形成经营、生产、保障、咨询“四大体系”;围绕思想、目标、步调、标准、过程推行“五个统一”;形成管理制度、人员配置、规划布置、现场管理、过程控制“五个标准化”;服务生产履约、经营效益、人才培养、管理成果、市场开拓“五大目标”。
高新项目是集投融资建设运维于一体的PPP项目,相较于传统只负责施工的项目来说,其推进过程显得复杂得多,不仅要完成施工任务,还要兼顾项目公司管理、项目融资及运维事宜。
专业性更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多了,对团队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人员、经验缺乏的困境,项目党支部不断给党员加任务、压担子,抽调部分党员和青年骨干接手项目公司事务。
“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经验缺乏,再加上‘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工作压力和工作量成倍增加。但作为党员干部,带头冲锋义无反顾!”决胜攻坚打造PPP项目管理标杆,党支部志在必得!
融入中心提质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高新项目的45个分项目也截然不同,所有的工作不是复制粘贴或乘以45那么简单,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来实现多个项目齐抓共管、齐头并进?
“立足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项目党支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生产履约如何推进?
以党支部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团队将工作重心再下移、再靠前。项目从进场开始,一直坚持半月式平推传统。党员干部带头,各级管理人员放弃周末休假时间,每半个月就会花上2天时间,把所有工地走一遍。快速掌握现场生产进度,把控安全质量,及时发现并快速解决现场各项问题,为快速推进现场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实行履约责任考核制,大力开展劳动竞赛,严格考核,及时兑现奖罚,同时根据各点位实际情况、影响因素进行星级管控。将四星及以上的项目作为重点管控项目,每日派专人对现场施工推进情况、投入资源、制约现场进度问题进行调查和公布,帮扶解决现场各项问题,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并为项目生产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指导。
管理效率怎么提高?
项目团队进场后,实行“一级对外、两级管理”的“精细化、扁平化”管理组织模式,整合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职能,充分发挥“1+1>2”效果。
基于城市项目群的信息化管理,“刚开始所有的施工方案都是线下审批,有时候一个方案反反复复,从上报、审核、修改再到定稿签字,要花二十多天时间,而整个项目有3000多份施工方案,要想提升效率,就得主动求变。”
项目总工程师带领党员科技攻关小组经过多方调研比对,引进BIM管理系统,实现所有方案网上修改、审批。在此基础上,方的审批流程时间压缩到3-5天,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为一线生产推进赢得宝贵时间。
党员科技攻关小组结合项目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基于BIM的PPP项目群信息化应用与研究》在公司成功立项,并在2020年首届成都市建设工程“蓉信杯”BIM应用技术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点多面广、位置分散,施工工期紧张,安全管控难度大,舆情风险突出,对外协调工作量大五个方面重难点问题。
安全质量如何抓实?
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全面推行“首件验收”及“样板引路”工程,以点代面,明确相关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标准,开展安全文明施工、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工程施工、二次结构等内部观摩活动9次,在内部形成“比学赶超、交流创新、深化学习”的安全质量管理机制。全年多次开展工艺工法及质量控制要点、试验检测注意事项等质量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
基于45个分项目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项目引入BIM5D+智慧工地云系统对生产进度、质量、安全、技术、成本进行全方位的实时在线动态管理,现场通过不同摄像头将数据云端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所有管理人员远程视频监控,轻松实时查看、管理;通过BIM模型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施工安全风险高的部位或构件提前进行统计分析,达到危险源具体化、可视化、数据化、准确性的效果。
“我们运用智慧工地管理,不断创新安全质量监管及巡查方式,时刻掌握人员动态以及生产过程,通过线上线下巡查的有机结合,及时消除现场存在的安全质量隐患。”党员董爱斌介绍说:“不出项目大门,工地现场施工情况都能一览无遗。”
人才队伍怎么建设?
“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断成长、担当,因为这里可以看见光。”入党积极分子粟雄表示:“工地生活虽苦,工作压力也大,但是我们愿意留下来。”
“如果你是高级主管(部门副主任岗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部门工作?”项目党支部聚焦人才梯队建设,践行“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人才培养观,为基层员工迈向管理人员搭建通道和平台,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聘原则,通过简历初选、竞聘演讲、评委提问及打分等环节,全年有11名青年职工晋升为高级主管。
2020年,项目部内部组织培训和座谈交流200余次,不断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打造项目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党支部组织每季度对所有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定岗、调岗,提高员工积极性。在党支部指导下,团支部完成31对师徒签约,帮助青年员工尽快转变身份、融入环境。
在重大节假日期间,项目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的篮球赛、趣味游戏、七彩大讲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轮番上演,不仅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缓解紧张的工作节奏,同时也给职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缓解紧张的工作节奏,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很好!”一项项举措让项目职工感受到了团队的拼搏向上和“家”的温暖,项目上下团结一心,在项目“四大体系”和“三五目标”的指导下,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管理团队快速成长为一支敢于战斗、善于战斗、勇于战斗的公建配套项目强军。
党员先行显担当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项目管理中,全体党员同志主动挑担子、扛大梁,建立领导负责制、分工负责制、岗位负责制于一体的包保责任制度,每名党员除自身本职工作外,还需负责包保分部或点位的各项工作,设立13个党员示范岗和13个党员责任区,党员同志亮身份、践承诺,种好“责任田”,履行服务、指导、监督职责。“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在安全生产、抗洪抢险等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项目防疫复工、舆情监控等重难点工作中,总有党员挺身在前的身影。
8月中旬,成都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积水大量涌入项目8号点天府四街南侧公建配套2基坑内,在收到作业队求助信息后,老党员潘绍云带领20余名骨干人员奔赴现场,通过堆码沙袋、开挖临时排水沟、增设抽水泵等紧急降水措施进行抗洪抢险直到凌晨三点,确保了项目基坑的安全。
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本来就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面对严峻形势,项目党组织立即响应,开展“树党旗、抗疫情、保平安”活动,号召项目全体党员投入到防疫复产的工作中来。全体党员在党旗号召下坚守一线,深入现场检查各个点位防疫措施落实情况。
党务工作者张永刚主动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当志愿者,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统计人员信息,进行防疫宣传等具体工作;“召必回,准时到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志军在接到返岗通知后火速就位;刚刚从部队转业的刘荣承担起给隔离人员每日送餐的工作……他们用勇敢与担当筑起防疫之墙,为千万人的平安保驾护航。
目前,项目施工现场依旧如火如荼,单月产值节节攀升。3000余名建设者同心携手耕耘,他们将继续在党旗的引领下,用实干树立标杆,以精品成就未来,着力打造“10分钟公共服务圈”和示范性PPP项目!
党员先锋队作出安全承诺
防疫通道
天府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祥龙三街运动场
地下停车场
祥明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用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