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电网一线近四十年的“老班长”王文成,在一座座变电站中,见证了整个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看着浦东从一片片农田发展成中国改革开放“新名片”。
今年58岁的王文成是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一班班长,也是一位老党员。39年前,他是跟着师父打着手电筒来回检修同一座变电站的“学徒”。如今,他是借助自动化先进设备同时运维着近400座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班组长。多年来,王文成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带领整个班组,担负起供区的供电安全与责任。
3月30日下午,澎湃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建党百年 初心之路》大型全媒体报道和综合传播项目的全国巡展部分,在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正式发车,上海主题日同时启动。王文成专程来到活动现场,登上巡展大巴,并讲述自己的初心故事。
在稻田里打着手电筒巡检变电站
1982年的陆家嘴,还是一片农田。那年夏天,19岁的王文成高中毕业,来到浦东供电所工作。在当时,高中算是比较高的文化程度,于是他被安排到浦东比较大的变电站——位于陆家嘴附近的35千伏吴家厅变电站从事见习技术管理工作。
当王文成怀着新奇和喜悦,沿着乡间泥路一路颠簸来到目的地,才发现这个浦东“大站”竟然建在一片稻田里。电站寂寂、蛙鸣悠扬,想到以后自己要在这片农田里扎下根来,他的心情有些一言难尽。
“当时的浦东尚未开发,无论去哪个变电站工作,其实周围环境都差不多。”王文成回忆说,如果站在外滩防汛墙上向对岸眺望,浦东一望无际的田野与浦西的繁华市区构成了强烈对比,两岸似乎被浦江水隔成了不同时代。更有趣的是,当地村民总是称呼他们这些市区来的人为“上海人”,而当地人去市区办事,则会说“去上海”。
既来之,则安之。王文成先做了三年学徒,跟着师父每天去变电站巡检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当时的变电站都是敞开式的,而吴家厅变电站处在农田的包围当中,没有任何遮挡物,站内的设备运行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台风期间、汛期,王文成和同事们要格外注意变电设备和线路。“观察外面的线路有没有被吹断的风险,还要看房屋会不会渗水等。”当时,要在巡检中发现各类可能存在的隐患,都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第一次去设备间,师父扔给他一只手电筒,还教给他一句顺口溜:“运行运行,一支电筒、一双眼睛。”除了用眼睛观察,有时候还要闻闻味道、听听声音,摸一摸设备的外壳,依靠经验来为设备“确诊”。比如说桩头发热,光靠眼睛很难发现,但是热点附近会弥漫轻微的焦味。因此,变电站运行在当时是高度依赖实践和传承的专业工种。
在师父的传帮带和自己的用心学习下,王文成很快就掌握了相关巡检技能,开始独当一面。
一刻不得闲的浦东“电网大改造”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随着浦东“大开发”热潮的掀起,吴家厅变电站周围的“蛙声”也没有持续多久。延安东路隧道、南浦大桥建成后,多条公交隧道线、大桥线先后开通,“过江难”问题得到了显著的缓解。随着新建小区越来越多,为新建的配电站验收送电成了王文成和同事们日常的主要工作。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浦东电网“底子差”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前,浦东电网主要以满足农村用电为主,规划上没有考虑商务区和大规模小区用电。等到一些商务楼宇和大量居民新村建成后,人们才发现一直勉强支撑的老电网早已力不从心:设备负载率居高不下,各种大大小小的故障也多了起来。此外,由于网架结构不完善,发生故障后负荷不能得到及时转移,个别居民区还发生了长时间停电、重复停电等现象,老百姓意见很大。
为缓解滞后的电力基础设施和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间的矛盾,浦东电网人顶住各方压力,边规划、边建设,边维修、边改造,在摸爬滚打中再造了一个新的浦东电网。
在王文成的记忆中,那段时间,浦东新区的电网建设发展很快,几乎每年都有十几个变电站投运、送电。连续几个酷暑难耐的夏天,王文成和同事们都忙得一刻不得闲,设备改造计划每天都在滚动更新,加班到深夜更成了家常便饭。工作时,常常是这头新设备刚刚验收投运,那头故障停电的抢修电话就响了起来……有时好不容易按时下班,谁知刚一到家就接到调度的抢修命令,只好重返岗位。
后来,大伙索性下班后在班组里支个躺椅休息,等负荷夜高峰过去后再离开。这次难忘的“电网大升级”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为如今浦东的可靠供电奠定了基础。有了电力的赋能,浦东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
秉持初心确保浦东供电安全
和改革开放一样,浦东电网发展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变电站的电压等级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供电能力越来越强,35千伏吴家厅变电站从王文成进单位时的“带头大哥”,一步步“沦落”为变电站中的“弟弟”。
与此相应的一个有趣变化是,他和同事们再也不会把去市区称为“去上海”,因为浦东已经成为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班组里还进了很多外地来的大学生、研究生,为变电岗位输入了新鲜血液。
“一支电筒、一双眼睛”已经成为历史。微机继电保护、“四遥”自动化、成套组合电气设备、输电管廊……电力设备越来越先进,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部分变电站还运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巡检,真正实现了设备状态的“全景看、在线看”。
在设备升级的同时,王文成的知识储备也在升级。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和同事们不断学习,逐步掌握了红外成像、局部放电检测、机器人巡检等新技术。以前一组人只能巡检一个变电站,现在一组人一天至少可以巡检5个,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996年,上海电网大力发展中心变电站运行模式,王文成也“走出”吴家厅变电站,来到位于陆家嘴中心位置的东昌变电站担任站长,承担着保障上海“金融中枢”供电安全的更大责任。如今,他所在的班组管辖的变电站接近400座,涉及面积210多平方千米,其中,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有65座。
“我从90年代开始做班长,一直坚持冲在前面,以高标准要求自己。2008年入党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有着13年党龄的王文成说。在内心深处,他一直牢记电力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守在变电站的运维一线,并带领班组成员共同努力,确保浦东的供电安全与稳定。
工歇时,王文成喜欢和同事们到东昌变电站楼顶喝喝茶、聊聊天。头顶上,是陆家嘴标志性的“三大件”和摩天楼群,周围则是川流喧闹的车潮和人潮。想起三十多年前蛙声一片的稻田,再看看如今高楼林立的繁华模样,他常常会不自觉地扬起嘴角,为自己作为一名见证了浦东奇迹的电力老兵而感到自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