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破局本土征战海外: 储能行业的生存法则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4-12-24 09:28:26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能源转型的双重压力下,以“双碳”目标为发展导向已成为全球共识。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储能作为关键的支撑力量,发挥着平衡能源供需、提升新能源利用率、保障电力系统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储能的调节能力,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大规模接入电网和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可能。

同时,储能的多样化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了低碳经济的边界,使得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因此,储能在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结合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土突围战

近日,在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四季度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发展情况。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2024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

从数据上来看,无论是新增、累计装机容量等规模数据,还是利用小时数、充放电量等实用核心指标,国内储能发展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背后,行业的复杂性和挑战也逐渐浮现。无论是遥遥领先的行业“龙头”,还是征战多年的“老兵”,亦或是初露锋芒的“新秀”,他们共同面临的一个关键词都是:“突破”。

现阶段,国内储能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普遍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和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不少企业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据星球储能统计的60家储能企业三季度报告显示,超过56.7%的企业净利润下滑严重,部分企业的利润降幅甚至接近700%。

虽然目前企业们面临着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和市场的深度竞争,在短期内加大了企业经营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不仅推动了产业链的深度优化、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的提升、加强了企业的合规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推动了行业向着更加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

在迈向更广阔未来的进程中,战略调整和方向选择至关重要。伴随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新的业务机会和市场需求,企业不仅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出海正反面

出海,既是市场全球化的必然动作,也是应对本土竞争的发展策略。行业巨头们率先扛起出海大旗,作为“排头兵”开拓前路,带动众多储能企业纷纷扬帆出海,竞逐这一新浪潮。

CNESA披露,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订单规模超过80GWh,其中海外订单签约规模超过50GWh。

然而,出海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国际市场的多元挑战和风险依然存在。

一方面,尽管海外市场的毛利率通常高于国内,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储能企业竞相出海,产品的毛利率已不断被压低,部分市场的利润空间甚至从早期的30%-40%下降至个位数。

另一方面,各国对储能行业的法规和标准存在巨大差异,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市场的法规进行生产、认证和运营模式的调整,这一过程无疑增加了市场准入的时间和成本。

再加之海外项目的交付周期更长,导致回收周期延长。此前,高利润尚能覆盖这一风险,而如今在成本提升和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变得更具挑战,同时供应链成本的波动风险也在增加。

不仅如此,由于各国对储能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企业采取简单“复制”策略并不能实现通吃,且海外市场对于合同履行的要求极其严格,就算企业因市场变化等原因出现利润下降,甚至成本亏损的情况下,也要按要求履行交付,否则可能面临高额赔偿和法律责任。

另外,即便企业能够顺利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如果无法提供稳定、高效、及时的本地售后服务支持,客户信任也将难以维系。

面对多重挑战,不少储能企业已开始探索多种应对策略,如出海建厂、设立办事处、组建当地销售团队、与本地供应商合作等,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成本高昂且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此外,更为深层的挑战还在于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这一领域非储能企业所擅长,需要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玩家”助力。

低碳转型需不断技术创新,成本压力大;碳排查和碳足迹管理复杂,难以高效追踪各环节碳排放。此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需应对欧美等地严格的碳排放和环保标准,合规成本高。

市场对企业的绿色形象和产品低碳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储能企业不仅需要进行内部创新,更需借助专业合作伙伴的支持,长远看,这不仅是应对本土竞争和出海挑战的高性价比选择,更是满足双碳要求的可行之道。

破局最优解

近日,国内储能巨头海博思创的IPO申请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委会议审议。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市场风云变幻的背景下,面对“双碳”目标与全球化挑战,海博思创选择与施耐德电气合作,通过借力其在精益生产、低碳咨询和全球布局方面的深厚专业能力,开辟出一条高效的破局之路。

双方携手探索结合各自优势的创新解决方案,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海博思创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双方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收益与成长空间。

助力海博思创提升企业竞争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施耐德电气提供了覆盖工业设计、精益生产咨询和能源管理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推动海博思创实现高效精益生产及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方面,施耐德电气协助海博思创优化产线工艺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建立效率管理模型,改进生产区域布局,从而大幅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仓储物流方面,施耐德电气通过物料分类、库房分区和配送模式的优化建议,帮助海博思创建立高效的仓储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通过优化主计划、采购和排产流程,确保物料的齐备和准时交付,促进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提升。

在管理层面,施耐德电气围绕海博思创的战略规划,协助其分解细化运营KPI,并通过即时化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这一套精益管理解决方案助力海博思创的生产效率提升13%,OEE(综合效率)提升5%,仓储和物流成本也大幅下降,全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施耐德电气为海博思创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双碳咨询服务,以支持其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战略制定阶段,施耐德电气协助海博思创搭建了符合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供应商管理规划,展开CDP评级提升研究;在排放现状分析阶段,提升对碳数据的整体管理能力,海博思创成功获得了权威第三方审核机构TÜV NORD的认证。此外,海博思创也在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完成了科学减碳路线图的制定,并建立高适配性“双碳”管理体系,以确保绩效追踪与效果呈现。

在硬件方面,施耐德电气为海博思创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硬件,包括EasyPact MVS T系列交流框架断路器、EasyPacT MVS DA1系列1500V直流隔离开关、ComPacT NSX塑壳断路器、A9微型断路器等低压设备,以更加安全、稳定、可靠的性能,助力海博思创提升整体产品品质,更好地满足终端业主的需求。双方在储能产品的工业设计上也展开了深入合作,在电极电芯结构和柜体内都进行了设计制作,助力海博思创在行业及市场端的竞争力提升。

凭借丰富的海外市场经验,施耐德电气借助其全球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助力海博思创快速布局本地市场,由施耐德电气提供符合海外(欧盟为主)标准的高品质产品,并通过全球服务网络帮助海博思创进行项目调试、安装及售后服务。

施耐德电气在与海博思创的合作中,充分展示了其为储能企业提供深度支持的专业能力与卓越成效。此外,施耐德电气也期待与更多储能企业携手合作,助力全行业共同进步。

凭借在精益制造、双碳咨询、智能硬件及全球服务网络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和资源,施耐德电气能够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共同探索和挖掘市场的新机遇。通过打造“1+1>2”的协同模式,施耐德电气不仅关注单一项目的成功,更致力于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更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向全球化舞台的长远成功。

路虽远行则将至

从国内竞争到全球化发展,储能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企业间的博弈,更是整个行业如何应对技术、成本、市场等多重压力的系统性挑战。与此同时,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行业开始涌现出更深层次的变革与协同探索。

这其中,创新驱动和合作共赢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路径。许多企业不再将竞争仅仅聚焦于价格,而是将目光转向技术创新、全生命周期客户服务能力提升、生产经营效率的全面优化,以及在数字化和节能降碳领域的突破。这些努力不仅推动了企业个体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施耐德电气与海博思创的合作仅仅是行业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更大的视角下,整个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从低层次竞争到高水平协同的转变。从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从供应链管理到绿色低碳技术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找专业合作伙伴,探索新型协作模式。这种行业内部与跨领域的共同努力,正在为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全球竞争力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

通过全行业的协同创新,储能行业的许多问题正在被逐步破解。利润困境正在被技术驱动的价值增长所取代;本地市场的焦虑,正在被海外市场的多元化机会所平衡。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行业已经展现出破局的能力和潜力。

储能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突破,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生态圈的完善。只有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储能才能真正从内卷突围,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像施耐德电气与海博思创这样通过深度合作所体现出的协同效应,正是全行业迈向更绿色、更可持续未来的重要驱动力。

未来,储能行业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和全球化发展的道路上,或许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可以确定的是,行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将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更强大的动能。

文章来源:能源新媒/王成龙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