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储能市场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的目光,跨界与新进企业数量激增。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在商业模式尚待清晰之际,价格战已硝烟四起,不断下探的电芯、系统价格,推动储能市场从扩张初期迅速走向洗牌阶段,业内普遍预警淘汰风险加剧。
日前,奇点能源营销总经理马金鹏在接受《每日经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采访时直言:“目前,储能市场上集成商数量过多,行业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参与者。”
在他看来,尽管低价竞争在储能市场屡见不鲜,但这种行为无法支撑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单纯依赖价格竞争,不仅无法推动行业进步,反而可能使制造企业陷入利润困境,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无法保证投资商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质量。
国内市场整体供大于求
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一季度,国内储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就达到1.7万家,同比增长29.94%(仅统计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产品含关键词“储能”的企业)。
从目前储能市场参与企业类型划分,主要分为储能系统集成商与产业链自研企业两种,前者偏向于整合储能系统里的电芯、PCS(变流器)等组件,后者则偏向于自研核心零部件。
马金鹏告诉《每日经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记者,目前,储能市场有大量的系统集成商。“我把部分集成商称作是组装企业,简单说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用A企业,功率转换器用B企业,能量管理系统用C企业,将各家产品结合在一起使用,这也是目前市面上多数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现状。”
“单纯的集成商不应该存在于市场。储能市场目前产业链上下游有数万家企业,坦白讲不需要这么多,参与数量是过分冗余的。”马金鹏向《每日经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记者表示。
高工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也显示,今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含大储系统、工商储系统、户储系统等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
在马金鹏看来,从整体储能的性能指标看,单纯做系统集成的企业上升空间有限。储能系统的整体效能提升,核心技术仍集中在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等组件功率、性能的提升,以及对未来电力市场商业模式演化的自适性。
马金鹏表示,“电芯作为储能系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是整个电量存储和释放的重要单元。拉长时间尺度来看,电芯整个性能指标、循环次数和衰减情况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未来储能系统技术路线还有升级优化甚至变革的空间”。
系统商业模式趋于成熟
实际上,低价是目前储能企业间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商业化模式的不成熟,却是制约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因素。多位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企业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更成熟的商业化模式,以推动储能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马金鹏向《每日经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已经认识到新型储能系统对于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价值,但是储能系统的商业模式,包括储能参与整个电力市场的形式,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依然处在趋于成熟的过程中。
“目前,从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角度看,部分省份的电化学储能商业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只是还需要解决储能如何在一次能源、电网公司以及电力用户中的价值得到体现等问题。”马金鹏说。
日前,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到,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其中就提到,以市场化方式促进调用,各地应根据新型储能特点丰富其商业模式,促进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
根据《每日经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地都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新型储能参与现货或辅助服务等电力市场。
“以目前各省的推进情况看,储能市场商业模式的成熟会有一个先后过程。其中,工商业储能第一阶段商业模式已经成熟,大多数区域网侧储能成熟最快需要两年。”马金鹏认为,从匹配和响应商业模式角度分析,储能市场对革命性产品的迫切需求程度不高,而(企业)仍要思考如何把产品的稳定性做得更好,如何使(产品)回归到财务模型、保证各项运营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的可靠性。
来源:每日经济亚新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作者:苗诗雨
评论